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2022年10月17日 議程前發言
本澳經歷“六•一八”疫情後,社會活動已基本恢復。這有賴於全澳市民的積極配合,亦要感謝參與抗疫工作的人員,特別前線人員的努力。然而疫情仍持續,特別內地多個省市都有疫情,本澳仍未能鬆懈。當局應吸取過去疫情的經驗,結合全球與內地最新的疫情資訊,更新現時的防疫措施與指引,向社會大眾交代新的防疫措施。一方面盡可能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同時對為疫情隨時發生做好準備。
日前,國家疾控局要求各地加快精準流調,疫情防控不能簡單化。同時,要減少疫情防控對民眾的影響。而國家衛健委亦要求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防疫工作不能“層層加碼”。因此,本澳要跟隨國家的政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但防疫工作不並是越嚴越好,而是按實際需要出發,減少形式主義的工作,對一些已沒有效用的措施要適時調整甚至取消。例如在本澳未有個案的情況下,健康碼及行程碼的執行和處理已趨於形式,成效令人質疑,更多情況下為市民帶來不便,當局要思考有關措施的執行情況。部分政府場地的人數限制亦未回復正常,影響不少正常活動的開展和經濟活動,當局應作出合理的調整。
另一方面,核酸檢測的工作亦需要優化,“六•一八”疫情後,當局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戶外公園及空地設置戶外核檢站,方便居民核檢,但部分戶外核檢站離民生設施較近,其中不乏設於休憩區內,搭建多個帳篷工作,減少公共活動空間。隨着疫情穩定,對核檢需求減少,建議當局檢討現時戶外核檢站的成效,尋找合適的戶內地方設站。現時本澳部分官方辦的活動,要求出席者提供核酸證明,帶來很多不便,建議可以使用抗原快測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