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本報訊】近日有傳媒報道企業代表指,預料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丶商戶面臨結業壓力,縱使相關預測未必百分百準確,但畢竟業界已經歷三年疫情的反覆無情摧殘,大中小微企各行各業早已元氣大傷,再加上「相對靜止」的措施下無疑是雪上加霜。立法會議員、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羅彩燕認為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百億撥款援助的加推乃市場救命丹,亦認為短期內難以回復正常通關,振興社區經濟的重點在於促進區內消費,除惠及全民派抗疫援助,助市民或商戶解燃眉之急,應加碼再推電子消費券及延長使用期,促進消費刺激內循環。她建議政府經援措施應加大對企業支援部份,緩和各行各業的衝擊,避免出現新一波結業潮及裁員潮,並應推出「減租比率抵稅」等措施,多管齊下援助商界以穩定就業。
減租稅降水電網費丶多管齊下紓民困
羅彩燕議員指出在相對靜止措施期間,除維生行業外,全澳工商業,包括旅遊丶酒店丶美容丶餐飲丶零售、娛樂場所等中小微企、商戶、各類自僱人士均面臨不同程度的財政及生存壓力,如休閒零售行業停工致使收入無以為計,餐飲業因無法開放堂食而收入大減,即使有外賣訂單支撐,但在外賣平台昂貴的抽佣下,仍不足以應付租金、水電和人工等支出。她引述是次措施當中包括退還不動產稅稅款的百分之廿五,認為此方式租客未必受惠,作為租屋住的市民,抑或是租鋪租寫字樓的企業商戶,在相對靜止措施期間,絕大部份都是「交少一日租都唔得」。故她再次促請政府應切實推出「減租比率抵稅」,按業主實際減租比率來抵銷或減免不動產租務稅,此舉既不影響業主收入,又可以真正鼓勵業主降低租金,她亦促請政府對於疫症下仍然取得巨大盈利的公營事業,應該積極運用公權力介入,適度向商戶減免水、電、網絡等費用,或上調補貼額,多管齊下切實減輕市民負擔丶以及企業商戶的經營壓力。
設擔保基金穩企業丶對症下藥保民生
而針對穩企業保就業問題,羅彩燕亦建議特區政府應參考鄰埠的企業支援模式,按照企業的規模、聘請員工數目等條件,適當上調援助款項,降低新一波解雇潮丶失業潮的風險,促使這些企業最大程度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穩定。另一方面,羅彩燕亦建議特區政府透過借助金融業的力量支援企業,例如透過政府牽頭成立由政府控股的融資擔保基金,為本地企業提供商業銀行融資信用風險擔保,加大利息補貼力度,以及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貸款額及延長最長的還款期限等安排,保障企業有靈活的資金周轉於疫後繼續營運。
促內循環丶保社區經濟運行「自給自足 」
羅彩燕議員指出社會大眾均盼望隨着疫情緩和下應盡快恢復正常經濟運作,穩住社區經濟為優先,呼籲特區政府進入防疫鞏固期,即使未能達至澳門珠海兩地通關,旅客未能來澳消費,但本地居民仍然有消費需求,冀優化百億經援加推全民受惠丶普惠全城的電子消費券,做到真正精準、有效的扶持措施,持續支援市民、中小微企,加大市場消費槓桿,有效刺激消費以及促進內循環經濟復甦的良策德政,在保持一定防疫措施下,應適當盡快恢復各類商業及社區活動,在防疫常態化下促進社區內消做到自給自足,盡快恢復市場經濟,帶領社區經濟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