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在中國,有一位女子,是在全世界擁有超 3 億「粉絲」的「頂流」。
這位女子就是媽祖,原名林默,公元 960 年出生於福建莆田。她知天文、懂醫理、識水性,用她僅有的 28 年生命,無數次救助漁民於海難之中…… 千百年來,人們奉她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以媽祖信俗為核心的媽祖文化,不僅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廣泛傳播,也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
那麼,這位「海上女神」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在千年之後依然圈粉全球?

媽祖的故事
她是洞察風險的「氣象先知」,利用天文知識,她為出海捕魚的漁民預警危險,常常幫助風浪中的船工漁民脫險。她是樂於助人的「農耕導師」,她的家鄉山多地少,她在附近的小嶼上開荒闢地,移種、推廣油菜籽,解決了百姓的實際生計問題。她是無畏無私的「國際救援者」,曾為了拯救迷失在海上的外國商船,她不惜點燃自家祖屋進行引航。她是捨身救難的「利他主義者」,28 歲那年,她因救助遇險船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後人敬仰她,建廟祭祀她為海上和平女神,自宋代至清代,歷代帝王對媽祖褒封 36 次。

人們常常在出海前先祭媽祖,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祈求保佑一路順風平安。廣大航海者在媽祖精神感召下,把東起琉球,南至爪哇,西到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的廣大區域,連成一條聯結亞、非、歐三大洲的海上通道,媽祖也因此成為中外溝通交流的重要文化紐帶。
隨著中國航海業的發展,媽祖信仰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媽祖護佑航運的功跡舉世聞名,使得每興一座港口,媽祖廟隨之而建,媽祖文化也隨之紮根於所在區域,逐漸形成「有海水處有華人,有華人處有媽祖」的世界性文化現象,如今,全球 50 個國家和地區分佈著 1.1 萬餘座媽祖宮廟,敬仰者超過 3 億人。

2009 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正式從「地方明星」升級為「世界級文化 IP」。

媽祖的精神
作為一位女性海神,她的仁愛之心、扶弱濟貧的品質,「立德、行善、大愛」精神,蘊含著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共同價值追求,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高度契合,使之成為文明互鑒的理想橋樑,成為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
2017 年起,媽祖開始了一場場令人矚目的「跨國巡安」。媽祖「拿著」虛擬身份證,搭乘飛機、郵輪、動車,把平安吉祥送到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國家。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掀起「媽祖熱」。

媽祖文化倡導友好包容和諧的精神,使得許多國家已把媽祖文化融入當地民眾生活:美國建有多處媽祖廟;加拿大卑詩省坎伯蘭市市長、斯洛伐克駐華大使先後到湄洲島恭請媽祖;日本每年元宵節都舉行媽祖踩街活動;南非開普敦黑人兄弟姐妹因「黑臉媽祖」沒有膚色的差別打破語言和種族隔閡而倍感親切;阿聯酋杜拜舉辦媽祖嘉年華活動等。

媽祖的魅力
作為「中華三大祭典」活動之一的媽祖祭典,是體現海內外華人同根同源、民心相通、心靈契合的重要儀典。「天下媽祖回娘家」,每年農曆三月廿三,都有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媽祖敬仰者漂洋過海來到湄洲朝拜媽祖。


2016 年,第一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莆田湄洲島舉辦,成為深化媽祖文化國際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如今,圍繞媽祖文化與海洋文明、人文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題,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連續 9 年成功舉辦,匯聚全球社會團體和民間人士的力量和資源,參會嘉賓從首屆的 300 餘人增長至近兩屆的 1500 餘人,覆蓋國家和地區增至 41 個、較首屆增加 22 個,為促進「一帶一路」國家民心交融、合作共贏做出了貢獻。

第十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定於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舉行,主會場設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首次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法國、莫三比克、巴西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設立 11 個分會場。論壇期間,還將同步舉辦第二十七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將媽祖文化交流與民俗旅遊體驗結合起來。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上萬名各界人士共赴這場文化盛會。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