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澳公共街市長期承載著周邊居民購買鮮活食品及日常消費的需求,近年來,政府通過完善《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及《小販管理制度》,並陸續完成紅街市、雀仔園街市、沙梨頭街市及氹仔街市的優化工程,體現了對街市硬件提升的重視。然而,隨著居民消費模式轉變、市場競爭加劇,加上外賣及網購興起,傳統街市的經營困境日益凸顯,攤位空置率持續偏高。儘管 2022年《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實施後,市政署先後於 2023年及 2025年對雀仔園街市、沙梨頭美食廣場共15個攤位,以及氹仔街市20個攤位進行公開競投,惟目前仍有大量空置攤位未能有效利用,造成公共資源閒置。
另一方面,從街市活化角度而言,現時本澳多個街市綜合大樓雖設有社區活動中心,配備運動設施及活動空間,不過與社區聯動性尚待進一步深化,文娛活動內容亦不夠豐富,未能充分發揮社區休閒功能。同時,街市業態仍側重傳統零售,難以吸引年輕客群。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政府亦做出不少新嘗試,例如2023年在沙梨頭街市引入美食廣場攤位,今年在氹仔街市以公開競投引入輕食、文創及咖啡茶座攤位,僅供競投的20個攤位,卻共收到了437份標書,反響非常熱烈。然而,如何將“首次推出”的高人氣轉化為持續的人流,並將街市打造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潮流地標,仍是轉型成功的關鍵。
基於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請問當局現時公共街市及小販空置攤位的數量、分佈及空置率具體狀況如何?未來何時再啟動新一輪空置攤檔的公開競投,會否設立恆常申請機制,並有否考慮活化臨時提督街市建築物,以便有效盤活空置資源?此外,會否研究參考氹仔街市引入輕食、文創及咖啡茶座攤位的經驗,將多元經營模式拓展至其他公共街市,並會否考慮為創業者提供租金優惠或經營輔導,吸引更多青年、中年群體參與?
2.請問當局未來如何針對其他尚待活化街市,包括台山街市、營地街市等,提升社區文娛功能,打造“街市+社區共創”的多元空間?至於已活化的公共街市,請問當局會否參考其他地區活化街市經驗,結合街市自身特色及所在社區的地域特點,開展豐富的社區活動,例如烹飪比賽、手作市集、文化節慶活動、食品安全教育、科普展覽等,提升與周邊社區的聯動,提升社區凝聚力,亦可打造成本澳特色旅遊品牌?
3.在街市綜合管理服務方面,請問當局如何評估現行管理模式的成效,會否建立常態化的商戶與居民意見反饋機制,以持續優化管理質量?此外,將如何構建長效引流機制,通過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拓展“街市通”的功能,打造街市購物、美食與玩樂地圖,從而有效提升街市人流與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