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作為自由港,其連接國內與國際市場的獨特地位日益凸顯,對外貿易及現代物流業具備發展潛力。然而,面對全球跨境電商的發展和現代物流業對高效率、靈活性的需求,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表示,現行《對外貿易法》自2016年修訂以來未有更新,未能跟上跨境電商及現代物流的發展步伐,促請當局修訂《對外貿易法》,為非管制貨品清關提供便利政策,以強化澳門自由港地位。
此外,目前本澳在“中轉加工”功能上仍面臨成本高、清關手續繁複等“軟件”配套問題的制約,期望當局交代拓展“跨境電商”及“中轉加工”功能的規劃,以吸引葡語國家商品經澳門中轉至内地,確保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物流體系中,真正發揮其對外輻射作用。
施家倫表示,《對外貿易法》雖在2016年曾進行修訂,但至今已近十年,部分條文未能跟上跨境電商及現代物流的發展步伐。根據現行規定,受管制貨品進出口須預先申報並取得准照,然而,即使是一般無須向行政當局申請准照或繳納消費稅的非受管制貨品,亦須在貨物運抵口岸後方可啟動報關程序,且在所有文件審核無誤、完成清關手續後,才能提取貨物。
倘若清關時出現任何文件不齊備或資料錯誤,清關程序便會中止,貨物被扣在關口無法提取,直至重新遞交資料並通過審核才能清關,缺乏應有的便利措施。與香港“貨物可先放行、14天內完成報關及靈活補充文件”的規定相比,本澳的規定缺乏競爭力和靈活性,大大增加企業的時間和倉儲成本,期望當局細化管制和非管制貨品的清關流程,為非管制貨品清關提供便利政策。
與此同時,澳門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近年,澳門國際機場啟用全新的物流倉庫,而南光集團橫琴物流中心亦於今年竣工,為澳門承接更大規模的貨物處理、轉運及倉儲業務奠定硬件基礎。澳門應把握機遇,將政策優化與基建優勢相結合,大力拓展跨境電商與“中轉加工”功能,吸引來自葡語國家及世界各地的商品,對商品進行包裝、貼標等服務,再通過與橫琴之間便捷的通關安排,以跨境電商模式進入內地龐大市場,或轉口至其他國家,深度融入大灣區的產業分工與物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