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澳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去年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接近一成五,老年人口撫養比率(20.0%)比十年前(10.5%)增加了百分之9.5。面對目前本澳的經濟環境及通脹壓力,家庭負擔越來越大,長者作為社會其中一個最需要照顧的群體,期望政府在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能夠讓他們獲得充分的保障和適切的支援。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要調升養老金和改革“社會保障給付恆常調整機制”。
普遍長者依靠養老金和個人積蓄生活,面對本澳生活物價上升,但養老金已連續四年維持在3,740元水平,而養老金遲遲未有調升的原因是累積通脹未超過百分之3。但根據現行機制,即使少於百分之3,政府仍可以檢視基本養老保障水平而作出調整。因此本人建議政府調升養老金金額,以減輕長者的生活壓力。
此外,現行“社會保障給付恆常調整機制”中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未能客觀體現長者的實際消費情況,對此,希望當局作出改革,並制訂“長者消費物價指數”,讓養老金的調整能夠更緊貼長者的生活需要。
二、增加院舍宿位、優化養老保障和各類長期照顧服務。
針對本澳院舍資源緊張與人口老齡化加速的雙重壓力,建議政府積極拓展“跨境養老”合作渠道,構建“澳門為主、灣區協同”的養老體系。根據政府的規劃研究,訂定了65歲以上人口的百之3.4作為院舍規劃比率及宿位供應的指標,而即使現有宿位連同2028年再落成的900個宿位,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老化,宿位不足的問題將面臨加劇。
近年不少本澳長者選擇在廣東省退休養老,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深化養老合作,過往至少有4000多名長者在大灣區九個城市定居。雖然社工局表示較少長者選擇入住內地院舍,但跨境養老相關政策仍停留在個人自發階段,缺乏系統性支持。
隨著目前具條件的澳人可購買內地基本醫保,內地交通網絡往來越來越方便,本人建議可參照香港“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由政府購買內地優質院舍宿位,為輪候本地院舍長者提供“灣區養老”分流選擇。同時應研究將“跨境養老”納入下階段《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實現“原居安老”與“跨境養老”雙軌並行,緩解本地養老壓力,為長者創造更多元、可負擔的養老方案。
另外,目前全澳有7支家援服務隊,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送飯、家居清理、換藥等服務,相關工作值得肯定。而由於現行的資助制度並非以服務人數為基礎,導致對服務人數較多的機構存在人手和資源的壓力。希望政府能適時檢視有關資源分配,進一步完善長者長期照顧服務。
三、增加長者的文娛康體空間設施。
文娛康體對於長者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要,目前長者文娛康體場地空間不足,活動設施分布不均,建議政府規劃社區康體設施時,能更多將長者需求納入考量,設計更多元化的長者康樂設施,讓長者安享樂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