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澳門健康藍圖”,強調以預防為主、普及健康生活的理念。民眾建澳聯盟常務理事唐可嵐表示,本澳目前設立衛生中心的標準與服務分配模式,主要參考居住人口密度,此標準在部分複合型功能區域已不合時宜。尤其在人口結構、城市功能分區及職住分離的趨勢下,相關政策亟需改革,以滿足城市發展及居民需求。
唐可嵐指出,現時本澳衛生中心一般情況下按居民居住區域劃分服務範圍,惟以此作為主要指標,部分區域恐長期無法滿足增設衛生設施的門檻。以新口岸區為例,該區集旅遊、商業及住宅於一體,但因城市規劃限制,居住人口增長空間有限。然而,該區日間流動人口,如上班族、學生等群體龐大,公共衛生需求實際上並不低於傳統住宅區。此外,本澳大部分工作人口需跨區上班,以現時的分區劃分,上班期間若要使用衛生中心服務,往往需額外請假,增加使用成本,令其降低使用意願。有居於新橋區但在路氹工作的居民反映:“平日上班期間,即使有病痛也不想請假半日回所屬衛生中心排隊。”相關情況,與政府推動“預防為主”的健康政策背道而馳。
她表示,政府提出“健康藍圖”強調優化基層醫療網絡,若要真正實現目標,須從兩方面突破現有框架,她建議:一、建立複合型評估指標:衛生中心的設置標準應納入“日間人口密度”及“區域功能特性”等多元參數。例如,新口岸區可根據商業場所、辦公大樓及酒店的分佈,評估潛在醫療需求,並據此增設小型衛生站或流動醫療點。二、推動“居住地+工作地”雙軌服務,打破單一劃分模式,建議研究允許居民透過透明便捷的渠道選擇登記“主要活動區域”的衛生中心,並開放跨區使用部分基礎服務,尤其對於慢性病管理方面,應進一步便利相關居民使用衛生中心的醫療服務,減少就診不便。同時,建議政府可通過現時醫療體系的大數據,分析居民就診的地理分佈,動態調整資源配置。打破固有行政區劃,以數據驅動決策,讓資源流向實際需求,使公帑用得其所。
唐可嵐補充,澳門正從“高密度城市”邁向“高質量生活城市”,衛生服務的佈局亦需擺脫人口密度的單一邏輯,轉向更精準的“需求導向”模式,讓衛生中心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圈,實現“健康藍圖”中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