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澳老齡化趨勢日益顯著,2023年老年人口數目首度超越少年兒童人口,本澳面臨著長者人口比例上升的挑戰,包括醫療、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需求值得關注。
候任行政長官參選政綱提出,提升長者服務效率,建立健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體系;逐步打通社保福利粵港澳大灣區可攜、通用制度障礙,支持居民跨境養老。
未來,除了本澳既有的長者公寓、長者綜合服務、長者中心、家居照顧、護老者支援等一系列服務及設施需持續優化以外,隨著本澳以及大灣區城市的交流日益加深、交通日趨便利,不同模式的養老機制亦有待當局積極探究與開拓,進一步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作,完善養老體系,讓居民有更多的地點和服務選擇。
早前,有團體發佈關於本澳居民對灣區養老意向及需求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約三分之一受訪者有考慮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意向,當中超過八成傾向於選擇珠海作為理想養老地點;而近六成受訪者選擇居家養老模式,近三成三則偏好社區養老。調查亦發現,受訪者的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跨境養老的選擇;隨著個人收入的提升,考慮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受訪者比例增加,受訪者亦關注醫療、社區支援等問題。
為此,建議當局通過推進政策的完善和提升服務品質,加快推進大灣區跨境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讓居民基於個人情況可作出跨境養老選擇,例如加強與大灣區境內外的服務團體及服務點的協作,包括優化緊急救援機制,以及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以更好地回應居民的養老需求。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隨著步入老齡社會,除了不斷優化本澳既有的長者照護和服務體系外,一些居民對跨境養老亦有需求。而儘管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氣候、生活環境、文化和飲食等方面與本澳相近,但有團體的調查發現,居民在考慮到大灣區其他城市養老時,仍較為關注生活習慣適應和家人關係問題,而醫療設施和居住條件亦是影響因素。當局會如何專項研究與大灣區的跨境養老合作模式,包括為收入水平較低的長者創設條件,讓他們在養老的可能性方面作更多選擇?
二、珠海、中山都是居民最優先考慮養老的大灣區城市,當局會如何促進與周邊城市的長者養老服務新試點,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的品質和覆蓋範圍,以滿足居民選擇理想養老地的需求?
三、不少居民在選擇跨境養老時,對社會支援體系表示關注,當局會如何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包括兩地的社會服務團體及服務點的協作,拓展合作範圍,例如優化緊急協助機制、醫療合作等,以及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滿足相關居民需求?
澳區政府社會工作局關於立法會李靜儀議員書面質詢的答覆如下:
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經徵詢衛生局的意見,本人對立法會 2024年 11 月 26 日第 1195/E919/VII/GPAL/2024 號公函轉來李靜儀議員於2024 年 11 月 22 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 2024 年 11 月 27 日收到之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特區政府關注居於內地,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居住的本澳長者的生活情況,先後推出多項便利性措施,當中包括:符合資格和相關規定並在內地生活的本澳長者,可繼續領取援助金、殘疾津貼、現金分享、養老金和敬老金等福利和津貼,為有關長者提供經濟支持。
此外,特區政府制定了《居住於內地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醫療保險津貼計劃》行政法規,向合資格居民提供參加內地基本醫療保險的津貼。由 2022 年起,津貼範圍已覆蓋至大灣區內地九市,截至 2024年 10 月,超過 1.3 萬人次的 65 歲或以上長者獲得批准。此外,由粵澳兩地設立的“粵澳社保一窗通”,便利身處當地的澳門居民,透過專窗辦理粵澳兩地的社保服務或進行相關諮詢。
在跨境養老服務的發展方面,社會工作局透過與本澳社會服務團體合作,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設立長者服務中心,為居於區內的本澳長者提供支援。同時,將適時評估和總結相關的實踐經驗,探索在內地開辦長者服務設施的適當模式。
此外,養老保障跨部門策導小組現正開展下一階段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的規劃工作,將就跨境養老等議題進行探討,從而研究相關的具體方案。
在醫療服務方面,衛生局參照本澳衛生中心的運營模式,於“澳門新街坊”項目設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新街坊衛生站(下稱:衛生站),並於 2024 年 11 月 11 日投入服務。衛生站首階段提供成人保健、婦女保健、兒童保健及非預約門診等西醫服務,未來將視乎實際情況優化服務內容。此外,本澳的醫療補貼計劃自 2024 年 5 月 1日起延伸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居民和已加入計劃的本澳醫療人員,可在區內由澳門居民開設的診所中使用或接收醫療券,既便利包括長者在內的居民就醫,亦擴展醫療業界發展的空間。
最後,特區政府感謝李靜儀議員對有關議題的意見和建議。
社會工作局局長
韓衛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