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作為公共交通的政策目標,期望以軌道交通分流巴士運載和路面交通壓力。議員李良汪指出,雖然近年相繼開通氹仔、媽閣及石排灣等線路和站點,惟有部分輕軌線路仍在建設當中,包括連接澳門半島的東線預計需到二O二八年才可建成,西線更是遙遙無期。可以預視,巴士在未來一段長時間依然承擔着公共交通的主要運載角色。
他認為,客觀而言,本澳的公共巴士服務一直有作出合併路線、調整服務班次及站點安排等方面的優化,但停靠站點達七十個以上的21A、26及26A巴士路線,以及6A車廂細、載客量少、班次密度未符合需求等問題依舊。倘情況持續,不僅會累積乘客的負面體驗,更會對巴士服務發展帶來影響。如何在維持現有巴士路線總量下持續優化服務,以符合使用者實際需要,值得當局檢討和研究。
候車環境方面,他指出有意見反映位於關閘口岸室外的“關閘廣場”巴士站候車人數眾多,經常出現“排長龍”、擁擠,以及日曬雨淋的情況,嚴重影響候車體驗。上述巴士站共有四條路線停靠,當中的51及59路線本於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停靠,但當局為減低總站負荷,於二O一七年二月將有關路線調整至“關閘廣場”。由於上述巴士站位處的路面狹窄,人流擠迫易生危險,有民眾期望當局作出優化,改善候車體驗及分流,減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他強調,“輕軌為主,巴士為輔”是本澳未來公共交通政策目標,要推動公眾更多使用輕軌出行,輕軌與巴士的轉乘優惠是核心關鍵。倘特區政府只一直強調不具條件推行,即使將來輕軌線路不斷完善,亦難以發揮真正作用。
本澳部分巴士車型因受道路寬度及地理環境限制,無法使用較大體積的車型,如6A路線更換車型後,車廂變小影響載客量,且班次密度未符合實際需求,加上該路線途經多個站點載客,經常遇到“上車難”問題。他質詢當局除加密班次外,會否引入更多符合本澳街道條件且車廂容量較大的車型,讓承載量更能滿足實際需要?針對行程長的巴士路線,當局曾表示,21A、26等路線覆蓋範圍較大,將持續研究優化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利民眾和旅客出行。質詢相關研究進度如何,將於何時作出改善?
對於有意見反映,“關閘廣場”巴士站候車人數眾多,經常現“排長龍”及人流擠迫的情況,衍生出另一種負荷,更有意外發生的風險,期望作出優化調整。他質詢當局會否儘快優化現場候車環境,或透過其他措施改善有關問題?
此外,《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指出“為更好地配合本澳城市發展、有效提升本澳陸路交通的能力和效率……以讓具有高效、集約、可靠、準時、大運量、舒適等特點的軌道交通在陸路交通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他認為,足見軌道交道在陸路交通中佔有重要地位。但遺憾特區政府一直表示輕軌與巴士的轉乘優惠“傾唔掂”、不具條件推行,對推行軌道交通,尤其落實“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政策目標造成較大阻礙。就落實相關政策目標,要求特區政府交代會否再次積極推動轉乘優惠的可行方案,提升軌道交通的吸引力,以配合本澳未來的陸路交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