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新城A區濠江圓形地附近出現路陷情況,涉事路面的面積較大,且發生在本澳未來新城區的交通道路範圍,引起社會及居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據工務部門研判,是次路陷初步懷疑因工程開挖加上大雨,導致周邊位置的水土流失起致坍塌,慶幸該路段目前屬封閉路段,未有對公眾造成嚴重影響,惟本澳近年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頻發,加上雨後不時發現路面出現坑洞的損壞情況,當局有必要向公眾透露更多相關資訊,讓居民共同監管和留意道路安全狀況,同時提升居民的信心。
據了解,路陷形成的原因多樣,參考其他地區經驗,原因一般常見為強烈降雨造成的沙土流失、地下水管的爆裂,抑或周邊施工及施工後未有妥善回填路面所造成。針對施工部分,本澳目前設有明確的施工指引及驗收標準,例如參考地工技術廳的ARP/DG/07「路基之壓實」,就有對竣工道路的平整度、壓實度等合格准則[1];然而,本澳不少路面在新鋪設後出現高低不平,導致積水情況,及雨後出現巨大坑洞的情況,即使重填維護後又有重覆發生的問題,期望當局向社會公佈相關驗收程序及後續監管,以釋除居民疑慮。
另外,路面的長時間積水,有可能加重水土流失的情況,針對是次A區事件,有居民反映區內及交通幹道在大雨下經常發生排水不及的情況,而事件發生當日交通局發佈的路面實況中亦可見區內路面出現明顯積水,A區的雨水管道按20年一遇的排水設計標準建設,並設有多個排水泵,針對現時區內雨水管道排水不及的問題,當局必須及早檢視並作出必要的加強措施。
最後,發生路陷事件的區域除了須盡快完成補救及修復措施外,對周邊區域及建築物相配套的檢測工作同樣重要,特別是事發地點附近目前已有施工地盤及新建成樓宇,相關部門應一併對上述地點及建築物進
行安全性的檢測,以確保結構安全未有受水土流失的影響;此外,就本澳目前極端天氣的頻發,當局有需要配置足夠的科學儀器配合檢測,對已發生意外或可能發生意外的路面區段進行科學且充分的檢查。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 請問目前當局對於道路施工及竣工後驗收的程序為何?針對新鋪設路面出現高低不平,或重覆損壞的情況,相關部門有何跟進措施?另外,政府早前已引進新型瀝青鋪設行車路面,針對本澳仍有部份路段在雨後重覆出現坑洞的情況,當局有否針對相關路段使用新型瀝青?如有,有否評估其成效如何?
- A區的雨水管道按20年一遇的排水設計標準建設,並設有多個排水泵,惟有意見指出區內在強降雨的情況下會出現積水或輕微水浸的情況,請問當局有否檢查造成相關情況的原因為何?是否需要進行措施優化?此外,請問目前A區各地下共同管道及步行網絡,有否應對包括水土流失所引發的問題的能力和方案?
- 針對是次路陷事件,請問政府有關部門會否針對事發區域周邊的施工點及建成樓宇進行結構安全的檢測?當局目前又有否配置足夠的科學儀器,如透地雷達等,對事發區域附近的泥土,以及其他有需要的路面進行科學檢查?
澳區政府公共建設局關於立法會馬耀鋒議員書面質詢的答覆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