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經徵詢文化局的意見,本局對立法會2022年1月12日第050/E40/VII/GPAL/2022 號函轉來,何潤生議員於2022年1月5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2022年1月13日收到之書面質詢,答覆如下:
特區政府一直促進學生包括藝術素養在內的全人發展,落實《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提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等目標。《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把“發展學生的軟實力”列為四個重點方向之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及藝術素養。
現時,藝術教育已覆蓋正規教育各個教育階段。《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規定“藝術”是幼兒至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學習領域,並透過相關科目的“基本學力要求”和“課程指引”,引領具體學與教活動的開展。幼兒的藝術課程以主題教學形式落實;小學則可以綜合的“藝術科”形式,又或分科的“視覺藝術科”及“音樂科”的形式開展;初中及高中的“視覺藝術科”及“音樂科”已於2020/2021學年起有序獨立成科,並將於2022/2023學年起在中學教育階段全面落實,為學生提供更全面和系統的藝術教育。
為深化藝術教育的課程改革,支援教師開展具體的課程與教學,教育青年發展局(以下簡稱“教青局”)舉辦多類型的藝術範疇的教師培訓活動,包括近年開辦的“以視覺藝術科為主導的STEAM課程設計”、“校本STEAM課程規劃工作坊”及教學案例分享等,提升教師把藝術融入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同時,在國家教育部的支持下,邀請視覺藝術科和音樂科的內地優秀教師,協助本澳學校在藝術領域深化校本教研,提升教學效能。
為促進學生均衡全面發展,增加全體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欣賞能力,教青局自2004/2005學年起,在文化局的積極配合下,推行“學生藝術教育普及計劃”,利用藝術展覽、藝文演出和音樂會等優質資源,讓小學六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能夠接觸不同類型的藝術。為延續及深化學生對有關藝術的興趣,教青局組織了部分參加有關計劃的學生赴外地參加工作坊,拓闊眼界。在疫情期間,教青局亦以線上共賞形式舉辦計劃的部分項目,計劃推行至今,共舉行逾900場藝術教育活動,超過33萬6千學生人次參加。在上述基礎上,教青局舉辦各項藝術類校際比賽和不同類型的藝術體驗活動,以及提供藝術展覽和演出場地。同時,學校亦可增設“舞蹈”及“戲劇”等藝術類科目,以及通過已列入中、小學課程計劃的“餘暇活動”等,讓在藝術領域具興趣和專長的學生,得以進一步發展。
文化局澳門演藝學院開設的舞蹈學校、音樂學校和戲劇學校舉辦規範性及持續性的舞蹈、音樂和戲劇藝術教育課程,培養本地藝術人才。此外,文化局亦透過藝術節慶、藝術場館及樂團長年為學生提供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包括兒童藝術創作坊和親子創作坊、夏季藝術新體驗工作坊及校園外展計劃、校園音樂會等。
為培養本澳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專業人才,學生福利基金多年來透過大專助學金計劃的特別助學金,支持及鼓勵學生升讀有關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範疇的高等教育課程。2021/2022學年“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繼續列入特別助學金的資助學科專業。
未來,特區政府將積極落實《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的相關規定,繼續發掘藝術資源,發揮教育創意,豐富呈現形式,將藝術教育活動更好地滲透到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局長
老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