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局於2018年委托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下稱港鐵)提供「協助澳門輕軌系統氹仔線營運及維護服務」,為期80個月。服務內容包括氹仔線通車前測試及系統啟用、組成營運團隊及培訓、列車、信號等基建維修保養等,整個項目判給金額為澳門幣58.8億元。 有關合約將於明年到期,而按港鐵(澳門)已訂立營運人員本地化計劃,至服務合同完結時,約百分之九十五崗位會由本澳居民擔任。社會關注相關輕軌員工本地化的執行情況,希望按照有關計劃進度,讓本地僱員實際掌握有關輕軌維護、營運管理及待客服務等專業知識,逐步晉升至高層職位接替外僱,成為輕軌營運的核心人員。
當局在去年施政辯論大會回答議員有關質詢時指,輕軌營運人員本地化是大方向,但質疑全面本地化的能力 。最近回覆本人提出批示編號597/VII/2023的書面質詢問題一時表示,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現正逐步接管輕軌運營業務,期望透過人員的本地化及運營經驗的積累 ,但始終未有言明具體數據情況;港鐵(澳門)的澳門輕軌系統線營運及維護服務合約將於明年到期,換言之只剩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輕軌員工能否實現本地化,兌現合約承諾,善用公共資金,值得大眾關注。
因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港鐵(澳門)訂立的營運人員本地化計劃,其實踐進度如何?請作出介紹,諸如目前澳門輕軌員工中,本地僱員與外地僱員的任職比例如何?高級管理層、中級管理層及基層員工的本地僱員比率各佔多少?
二.當局是否有信心於合約期內完成輕軌公司「百分之九十五崗位會由本澳居民擔任」的目標?尚有約一年半的時間,本地人員能否接手營運或維修保養方面的專業技能工作?
三.承上題,若目前相關員工本地化的培訓工作不達標,是否需要繼續聘任香港僱員擔當相關職位?留任香港僱員的原因是什麼?輕軌公司的香港外僱退場機制如何?當局將如何落實有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