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本澳經濟和生活環境的急促變化,加上疫情衝擊,居民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對心理健康的預防、跟進或治療服務需求增加。據衛生局的數據,2021年精神科醫生共16位,2022年在醫療機構工作的心理治療師共86位,於公私營醫院和診所為本澳居民提供心理輔導及精神復康工作。
現時,透過政府部門、社區服務團體及機構等組成“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服務網絡,採取“及時介入、及早跟進”的模式,主要從服務供給、預防及宣傳方面着手,為居民提供精神心理服務,有效緩解部份居民的需要。然而,因應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活壓力增加,一些居民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不少個案更是相當隱閉,對其自身和家庭成員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若不及時處理和提供支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儘管衛生局近年致力增加培養精神科醫生和心理範疇專業人員,但如何加強與社區服務範疇合力,以提升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預防與服務素質工作,仍面對不少挑戰。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面對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本澳現時的精神科和心理專業人員的工作壓力不少,亦存在人手緊缺情況;早前衛生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已為醫療人員提供精神心理在內的培訓,亦在培訓和儲備精神科專科醫生,但未有清晰交代有關心理治療和輔導等人資規劃和培育方案目標。有何具體計劃進一步加強精神科、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輔導等不同範疇人員的培訓和促進專業發展,並吸引本地居民入行,以滿足心理服務所需?
二、不少居民可能只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但這些輕度至中度情緒困擾的居民往往容易被忽視,要發掘有關隱閉個案,需要多方面合力和作出跟進。請問當局近年有否檢視相關服務的成效?尤其是“四級聯防、四環緊扣”服務網絡的機制、資源和人員力量等現況,是否能夠有效應對以進一步健全本澳的心理和精神服務體系?
三、全人健康模式的服務體系有利本澳居民的身心健康,當中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員作配合。現時參與有關工作的前線崗位,包括社工、醫護及職業治療等範疇已建立專業認證制度;但同樣在社區或學校提供心理輔導服務的人員,雖亦擔任心理服務團隊的重要角色,但並未有專業認證的方向。請問現時心理輔導人員的人力資源狀況如何?為了提升本澳心理服務的整體質量,加強團隊力量,當局會否研究心理輔導人員的職業發展和認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