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口罩已成為居民出門必備的防疫裝備,對於非高等教育學生,尤其是已入學的年幼的學童而言,口罩更是伴隨了整個校園學習生活。事實上,國際社會關注對口罩對幼童發展的影響已久,特別是重視幼兒在辨認情緒及學習語言方面,隨著本澳放寬配戴口罩的規定,相關部門及學校更應關注長期佩戴口罩對於幼兒成長的潛在影響。
根據心理學理論指出,幼兒從十個月大開始學習辨別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相關學習過程將持續到六歲左右,而完整觀察臉部表情,是情緒辨識養成的關鍵之一;參考外國針對二至五歲幼童的研究指出,在完整展示臉部的情況下,幼童分辨喜怒哀樂等情緒的成功率在66%左右,當戴上口罩後,成功率將下降至28%至18%不等。同時,阻擋臉部亦對學童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在無法得到表情反饋的情況下,將可能因誤解而致使學童出現社交困難;另外,鄰埠亦關注到「口罩令」解除後學生的心理變化,當局有必要重視有關情況。
另一方面,0至6歲同樣是兒童語音發展的黃金期,學童在學習發音時,需透過觀察及留意口型、嘴唇及牙齒的動作和位置來判斷字詞發音的準確度,但口罩將可能造成學童在學習上的障礙,同時影響教師清楚觀察。參考日本等地針對學前及幼稚園的研究,學童發音不正是長期佩戴口罩後較為常見的學習情況;同樣地,本地前線教育人員亦有同感,指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的語言學習水平有所下降,且發音不正的個案數量有較明顯的增加,同時指出部分學生可能存在語言治療的需要,希望當局加強在有關早療資源方面的支援,避免受影響學生日後的學習過程和成效。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針對幼、小學童過去三年長期佩戴口罩,請問當局會否就口罩對學習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或開展詳細的跟進調查及研究,以了解可能衍生的支援需要?當局又將如何為受影響學生及家長提供適切的援助?
2.因應前線教師反映語言學童的學習水平及發音能力有所下降,需要接受治療學童的數量可能有所上升,請問當局現時相關治療評估的申請及輪候情況如何?若尚未達治療需要的學生群體,請問當局將如何協助學校及教師加強教學效果,以及調適學童不戴口罩的心理變化?
3.衛生局早前引入AI語言治療輔助系統,當局會否擴展語言治療範圍,以應對疫情後的學生需求及透過提供網上教學資源,供家長在家為學生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