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經徵詢衛生局的意見,本局對立法會 2023 年 3月 10 日第 258/E196/VII/GPAL/2023 號函轉來,馬耀鋒議員於 2023 年 3 月 3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 2023 年 3 月 13 日收到之書面質詢,答覆如下:
特區政府一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訂定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應具備的語文素養,其中在聽、說方面的內容包括讓學生發音清楚正確,能感受語氣、語調的不同變化等。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以下簡稱“教青局”)藉參與國際性評估,包括“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及“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持續檢視澳門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情況,並參考上述國際測試的結果及資料,開展各項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工作。
疫情期間,學校在符合《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規定下規劃課程。為減少佩戴口罩對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學校因應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例如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觀察人臉,了解情緒和發音口型等,並持續留意學生學習情況。為支援教師開展具體的語言教學活動,教青局構建了“課程與教學資源網”,統整現有電子教學資源,其中包括本澳與其他地區共享的語言學習教學資源,如短片、教材、教案與其他學習工具等。教青局亦逐步建構《中國語文》教學資源,提供粵語和普通話的讀音視像影片。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調整要求佩戴口罩的措施及發出相關指引,教青局經與衛生局會商,以及聽取教育界的意見後,宣佈由2023 年 2 月 27 日起,在一般情況下,非高等教育學校師生在上課或進行活動時不需佩戴口罩,使學生回復正常的語言學習環境。
特區政府先後成立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和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為0至6歲患有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篩檢、評估、治療和康復訓練等服務。根據衛生局的資料顯示,疫情期間的早療服務需求平穩,現時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初診的輪候時間平均約4周,兒童康復治療中心職業和語言治療的一般個案平均輪候時間約8至11周,嚴重個案則立即治療。衛生局將持續通過延長服務時間、增加周末服務,以及向非牟利機構購買早療服務等措施,爭取將治療的輪候時間縮短。此外,教青局持續舉辦家長及教師培訓,讓其能及早識別懷疑在語言發展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以便提供輔助與支援。同時,透過專業諮詢服務,為家長及教師提供專業意見,倘學生有需要會轉介其接受語言治療評估及安排跟進服務。為盡快讓學生及其家長得到支援,教青局於學生輪候語言治療期間,為學生提供語言治療/訓練小組及線上語言訓練兩項服務。
衛生局早前引入人工智能語言治療輔助系統,提供網上訓練資源,讓1至6歲的語言發展障礙兒童進行持續性的康復訓練,系統已在衛生局、教青局和社會工作局轄下多個兒童早療機構使用;自2022年3月系統運作至今,有超過1,000名兒童使用,當中約200名兒童在家居使用,總使用量逾4,000人次。
未來,教青局將持續與學校及衛生局保持緊密的溝通,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情況,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
代局長
丁少雄
(副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