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本報訊】紅街市因工程整修而搬去臨時街市至今已近兩個月,不少傳媒曾報道攤販生意大受影響。日前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羅彩燕再到臨時街市視察,席間不少攤販大吐苦水,指生意額及人流仍然極不理想,大跌至只有搬遷前的兩至三成。

有關部門曾經因應攤販及市民之意見,亦隨即加強宣傳及調整接駁車等服務,但由於臨時街市毗鄰水上街市,就購物、環境配套、貨品種類數量均比臨時街市優勝,就現場觀察所見,不少人流均流入水上街市,相反臨時街市的人流卻寥寥可數。與此同時,受影響範圍並非只有紅街市本身之攤販,隨着紅街市整修,連帶附近義字街的人流亦大受影響,其攤販商戶的生意額錄得不同頻道的下跌。

疫情衝擊加上物價上漲的雙重打擊下,攤販以及小商戶經營壓力巨大,適逢特區政府推出新一輪電子消費計劃,本應是市民及商戶皆普天同慶,但如今受整修工程影響卻未能雨露均霑之餘,未來600天日子更可能持續面對入不敷支狀況,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在交通配套,如增加穿梭巴士接載,增加電單車丶私家車臨時停車泊位,都給予適度彈性安排,便利市民到臨時街市購物。故此,羅彩燕不單止促請有關當局能夠準時竣工,更期望有關當局能夠在條件許可下加快工程進度,縮短整個整修期,使得攤販們能夠早日回歸,以及令該區地段回復昔日人流。

另一方面,隨着社會時代發展,各類型購物模式和超市的湧現,一定程度上對街市營商造成衝擊,生存空間亦在不停萎縮,羅彩燕議員認為對於街市未來發展應抱有前瞻性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她舉例指縱觀世界各地不少街市皆為旅遊名勝景點,乃遊客必到打卡之地,而澳門本身亦有不少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市,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文獻並不少,反映着澳門人對街市的這類歷史印記非常重視,故她有關當局工作應該更全面地思考如何透過現代化管理、善用其歷史文價值等層面作推廣,曠闊街市的生存空間,例如結合城市規劃部門、文化部門、文化創意產業等多方面,在保留原有歷史文化價值和外貌的前提下,加入各種多樣性元素活化以延長壽命,為街市注入新血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