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2022年06月09日 議程前發言 林倫偉)
當局正進行陸路整體交通運輸10年規劃的公開諮詢,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回顧過去的交通發展,當局提出“公交優先”政策,巴士路線及客流量增加,巴士的服務質素亦有提升,市民都能感受到進步。然而隨著道路建設速度趕不上機動車增長和出行需求增長速度,而巴士服務的能力亦接近極限,難以再大幅度提升服務。而過去政府視軌道交通是解決澳門出行問題的主要方向,但輕軌經過多年的討論、建設、拖延及超支等問題後,2019年投入營運後客流量低,更出現停運半年維修的情況,未能發揮應用的作用,加上高昂的營運費及多次出現故障,令市民難以對輕軌的發展投下信心一票。
面對如此困局,當局在諮詢中提出堅持“公交優先”政策,提升輕軌的吸引力及作用、再優化巴士效率及服務及提升步行品質,鼓勵綠色出行的願景和策略。落實道路網、軌道網及步行網,再配合智慧交通的發展,希望緩解澳門的交通壓力。當中的核心問題是輕軌未來發展及新建的步行設施能否吸引市民使用,特別是過去主要使用機動車輛出行的市民轉用公交和步行。
當局希望2024前輕軌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2025年前完成石排灣線和橫琴線;2028年能完成東線工程,屆時澳門輕軌線網里程約24公里,2030年日客流量預計會由2020年平均2,880人次/日提升至13.7萬人次/日。但令人質疑的是有關輕軌工程能否如期落實,輕軌的票價高及未來站點分佈不均,能否吸引市民使用?當局有必要盡快完善輕軌的票價及對接巴士的轉乘,加快營運本地化減少外判營運費。未來輕軌站點要加入商業元素,增加輕軌的價值。最重要是確保如期完工及避免超支,改變社會對輕軌的負面形象。
另一方面,諮詢中提出建造多個步行通道。參考氹仔基馬拉斯空中走廊的經驗,設置得當就可以吸引市民使用。但本澳亦有不少行人設施使用率低,更出現規劃時間及建設時間長的問題,反而更影響交通。當局應掌握更多步行人士的出行數據,接通主要步行通道和設施,加強設施的遮陽遮雨功能,才能有效提升步行意欲,善用相關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