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今日是重陽節,也是特區政府訂定的「澳門長者日」。立法議員、婦聯副會長黃潔貞及副理事長呂綺穎表示,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長者福祉更是社會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人口老化趨勢加劇,特區政府需持續優化養老保障體系,包括有序完善社保福利政策、通過資源下沉完善長者社區服務網絡等方式,滿足長者晚年生活的多元需要。婦聯亦將繼續積極配合特區政府的長者政策,因應社會需求創新優化服務,大力宏揚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共建美好家園。
黃潔貞及呂綺穎引述政府數據指,截至2024年底,老年人口比率為14.6%,老年人口已突破十萬人,並自2023年起已超越少年兒童人口,且根據《澳門人口預測2022—2041》預測,2029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1%,邁入“超老齡化社會”,有必要提前部署。尤其藉編製下一個《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及進行“獨居和兩老家庭長者普查及登記工作”入戶調查之際,分析長者養老生活中的消費、居住、醫療等日常需求,為長者政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她們表示,長者養老與社會福利政策密不可分,雖然近年累積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未達3%,但特區政府今年仍調升了敬老金和養老金金額,回應社會期望並體現對長者的關懷與重視。然而,大多數長者依靠敬老金和養老金生活,不同因素造成的物價波動都容易影響到長者生活,期望政府加快完善社保恆常性調整機制,通過適當調整機制中的牽引或制約性指標,讓未來社保福利發放能更貼近居民實況。同時,應研究在現有照顧者津貼基礎上擴大對象範圍或推出專項性的“護老者津貼”,支援需照顧長期病患如失智症、柏金遜症等需長期照料的長者家庭,改善其家庭生活品質。
政府在今年4月曾在立法會上表示,希望在全澳打造15至20分鐘「社區長者服務圈」,即在步行15至20分鐘範圍內有一間長者服務機構。黃潔貞及呂綺穎認同有關規劃方向,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常用服務應以就近原則提供。因此,「社區長者服務圈」可參考內地養老社區或本澳長者公寓經驗,結合資源下沉社區方針,整合社區內私營、非牟利機構資源與服務網絡,提供包括長者飯堂、醫療健康、長者書院、文娛康樂等多元化服務。
她們舉醫療健康服務為例,認為現有慢性病管理模式,除了篩查外,未來可讓社區更多私營家庭醫生、非牟利醫療機構提供受資助診症、提供藥物等服務,以及在現有“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精神健康機制上,在社區增設專門的“長者情緒輔導室”等服務,全方位保障長者身心健康。另外,由於原居及原區安老仍是本澳的主要養老模式,提供更安全的安老環境有其必要性,參考去年底結束的“支持殘疾人士購置輔具及特殊家居設備先導計劃”,建議改為恆常性並將計劃擴展至家居、大廈的智慧樂齡設備安裝,推動家居及社區環境的「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打造對長者友善的社區環境。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