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本澳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訪澳旅客數量屢創新高,市民和旅客對交通需求有增無減,尤其在旅遊旺季、惡劣天氣時段與民生區,“叫車難”現象愈發突出,嚴重影響市民和旅客出行體驗。儘管相關部門多年來持續透過加強執法、調整運價、增加車輛牌照等方式試圖緩解“叫車難”問題,但成效不彰,未能從根本上扭轉供需失衡、服務質素參差的局面。
據交通事務局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首季,全澳共有1,763輛的士,其中100輛電召“藍的”經營期9月30日屆滿,雖然當局指出去年判給的500輛普通的士已全數投入服務,可基本填補到期牌照的缺口。然而,由於本澳的士分屬多家運營公司及個人所有,各自的營運及市場策略差異顯著,即使數量上補足缺口,實際上卻未能滿足市民和旅客出行需求。部分的士以路面巡遊接單為主,部分長期駐守酒店、賭場等客流密集區域候客,另有部分通過線上平台承接訂單,由於缺乏具效率的接單與車輛調度模式,導致運力分佈不均。這種高度分散、資訊不透明的營運情況,既難以適應本澳地少人多的環境,也無法滿足乘客所期望高效便捷的出行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澳門正式的電召的士僅300輛,約占總量的17.6%,今年9月將有100輛電召的士運營期屆滿,屆時電召服務只會更為緊張。為搶佔線上市場,部分的士公司自行開發並推廣專屬叫車APP,導致市場上出現多款功能相似、但互不聯通的叫車軟件。市民和旅客需下載多個APP切換使用,不僅增加操作成本,還常因單一平台運力不足遭遇“無車應答”的情況,包括一般的士及電召的士在內的整體應召率也因難以精准統計,讓政府部門的監督與行業管理帶來困難。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社會及業界人士期待本澳政府能統籌建立統一的士網約平台,支持市民通過單一入口叫車,以動態統計叫車需求、應召率、車輛分佈等數據,整合運力資源。請問當局能否主導協調業界共同規劃相關工作,讓車輛與乘客需求實現精準、高效匹配,減少車輛空駛率,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2、當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網約的士服務以及監管網約的士的研究工作……倘有進一步消息將適時對外公佈”。隨著首批100部電召的士即將到期,可預見社會對網約的士需求將持續提升,請問當局有關研究工作進展如何,何時具備條件對外公佈?
3、的士數量不足是“叫車難”的根源性問題。當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過往有委託學術機構研究本澳的士所需數量及服務水平,今年亦正進行相關研究工作。”面對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請問當局會否加快研究進度,儘早部署增加的士數量的工作?
澳區政府交通事務局關於立法會黃潔貞議員書面質詢的答覆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