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不但是內地多個省市的動物園的鎮館之寶,亦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例如,大熊貓“香香”在日本六年間帶來動物園門票和周邊商品收入約650億日圓(折合37億澳門元),大熊貓“福寶”在韓國動物園更是藉助紀錄片、動畫、書籍、電視節目、社交平台等形成千億韓元產業鏈。鄰地香港更是將“熊貓經濟”納入施政報告。
綜觀,本澳現時擁有四隻大熊貓,但發展模式仍以保育科普為主,門票全免。特區政府雖提出將進一步加強對澳門大熊貓的宣傳,強化“旅遊+生態”的吸引力,並適時修繕熊貓館的設施及設備,優化大熊貓活動場地,至於澳門發展“熊貓經濟”需審慎考慮,避免與其他地方同質化發展,顯見政府都有意改善本澳熊貓環境、加強宣傳等,研究熊貓經濟發展潛力。
確實本澳能否發展起熊貓經濟所依賴的因素眾多,不過仍可作為路環旅遊路線中的一環,提升對居民和旅客的吸引力。對此,本人從本澳大熊貓資源發展及路氹旅遊資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以下質詢:
1、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將分階段重整石排灣公園,包括增設兩棲爬蟲教育館和觀鳥園。然而,熊貓館展區佈局單一,有居民和旅客希望為大熊貓增加更多有趣的玩樂設施,請問當局未來如何考慮藉重整石排灣公園,參考其他動物園,為大熊貓適度引入更多新奇好玩的設施,亦為居民和旅客觀看帶來新鮮感?並且一般大熊貓在5歲以上就可繁育下一代,目前大熊貓“健健”、“康康”已屆適齡,請問當局未來會否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繁育配額?
2、在大熊貓宣傳方面,請問當局未來如何加強相關宣傳,會否考慮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社交平台專門設立專屬如“澳門熊貓”視頻頻道,記錄本澳大熊貓的生活和保育,並會否考慮接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直播頻道“iPanda”,以便在海內外擴大宣傳力度?並且會否考慮研究本澳大熊貓的特色,發掘與其他大熊貓不一樣的特點,同時打造澳門熊貓IP,增加本地文化特色,包括美食、世遺、土生文化元素等,與旅遊吉祥物“麥麥”聯手宣傳,開發更多特色文創產品,從而逐步打開本澳大熊貓的知名度?
3、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及串聯路環主要景點的路環環島休閒步道已完成,以石排灣公園作起點,經路環舊市區、金像農場,以及連通竹灣海灘的一段步道,並開展黑沙馬路至九澳高頂圓形地的步行徑建設、黑沙馬路至黑沙海灘的休閒步道深化設計,請問當局未來如何透過路環環島休閒步道進一步整合路氹的旅遊資源,將大熊貓和園內其他動物,以及路環、九澳、黑沙等系列人文、自然風光旅遊資源加強宣傳,制定路線指引,吸引更多旅客、居民打卡,提振該區的社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