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本報訊】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日前拜訪行政長官賀一誠,遞交關於“穩經濟,保就業,安民心,提信心”的建議書。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多來,已對澳門的社會經濟及民生就業帶來巨大衝擊。澳門特區政府始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疫抗疫工作取得重大成績。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因應疫情的不同發展階段推出促進經濟,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保持社會的基本穩定。當前,周邊疫情再次出現重大反覆,導致首兩個月入境澳門的旅客只有135萬人次, 仍然處於低水平。三月份博彩毛收入不足澳門元37億,按年下跌55.8%,是十八個月來最低,作為澳門經濟支柱的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經濟情況十分嚴峻。就業市場亦因而出現較為明顯的萎縮,本地居民失業率上升至4.3%,失業人數增加至約12,800人,顯示失業問題有逐步惡化的趨勢。面對當前困境,亟待社會各界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疫情下“穩經濟,保就業,安民心,提信心”,工聯總會提出以下意見及建議:
1//
研究中長期政策。綜觀疫情兩年多來的發展,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特區政府應研究制定中、長期的促經濟、穩就業、保民生的政策措施和支援計劃。建議政府積極集思廣益,集合社會智慧,以新思維推動產業適度多元,從而創造就業職位,以逐漸優化就業市場結構,回應特區長遠發展的實際需要。
2//
盡快實施惠民措施。隨著疫情持續疊加油價大幅上升等因素,居民生活壓力大增,特區政府應盡快推出新一輪普惠措施,包括參考過去成功經驗和具體金額為基礎,再次注資現金消費額和折扣消費額。其中建議在不削減現金消費額下,折扣消費額可適當增加,以配合商戶推出優惠措施,更大程度地刺激內部消費,盤活經濟;期望政府繼續實行電費、水費補貼,並研究加大補貼金額;建議研究短期規範燃料價格,以及考慮在目前已有的減稅措施下,研究再提升免稅額和擴大牌費稅減免範圍的可行性,務求做到支援市民共渡逆境。
3//
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以《就業政策及勞工權利綱要法》為基礎調整輸入外僱政策,進一步完善外僱退場機制。例如企業的設施維護管理、各行業的文職白領、零售銷售、酒店餐飲等崗位,不少是澳門本地僱員能勝任及期望入職的,需配合目前就業市場萎縮的實際變化而更嚴格優先聘用本地僱員。現時,不少具規模的企業在上述崗位仍存有不少非技術外僱,如大型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具規模的建築企業、金融企業和高端品牌零售企業等,建議政府更加積極主動推動具規模企業內的非技術外僱退場,並輔予針對性的“帶津培訓”、“帶津上崗”項目,以幫助求職人員提高就業成功率。同時,進一步加強就業輔導和職業崗位轉介配對,更好協助有關人士尋求再就業。
4//
加快推行“帶津上崗”。建議政府投放資源支持企業實質增聘本地僱員,一方面透過工資補貼在一定期間內降低企業增聘成本,提高企業用人意願。另一方面,讓僱員在工作過程中累積工作經驗和技能,起以工代賑的效果,為就業市場貫注活力。“帶津上崗”內職位空缺所提供的基本薪酬,應不少於一萬元澳門元,以保證有關項目品質。
5//
優化帶津培訓。總結過去帶津培訓計劃的成效,進一步進行優化調整,增加覆蓋面和惠及的對象,提高學員重複可報讀的上限,由目前的二次增加至四次。並將應屆畢業生與需要就業轉型的人士分類培訓,藉此達到更佳效果。
6//
協助青年就業。現時,青年群體失業比率較高,須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青年就業。一方面,建議優化職出前程實習計劃,放寬參與條件,讓更多未能就業的青年先進入企業實習,獲取職業經驗。另一方面,須針對未來產業發展,開拓更多如“建築工程管理人才培訓計劃”的項目,為青年提供為期約一年的在崗訓練,協助青年提升就業競爭力,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儲備人才。
7//
制定停工停業支援機制。因應一些僱員和商業場所有可能隨時受抗疫政策影響,例如被劃為紅、黃碼區居民,被迫轉碼等情況無奈要停工,失去收入來源或收入減少。建議以行政法規來規範對受影響僱員、自僱人士,以及中小微企提供針對性的支援機制和資助措施,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
8//
積極支援中小微企、自僱人士及停薪留職僱員。由於澳門中小微企數量眾多,既聘請了大量僱員,同時也是逆境中經營最困難的一群,因此應研究通過深化減稅降費等臨時性措施,以及優化「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例如延長申請期限,提高貸款上限和延長還款期等,支持中小微企與僱員同舟共濟,攜手渡過難關。同時,研究對疫情下受到最大影響的行業和工種的自僱人士,或非自願停薪留職的僱員予以即時性、及時性的支援,提供有針對性的援助金、物資、免息貸款等,例如可為從事運輸業的自僱人士,如的士司機、貨運司機等,提供燃料補貼資助。並須盡量減省行政程序和時間,幫助他們紓解燃眉之急。
9//
加強政府民間合作,完善社區支援服務。因應疫下特殊情況社會環境的需要,強化面對如學生、退休長者、家庭主婦等不同年齡層和身份的社區服務及心理支援。建議政府加強投放資源支持開展有系統的社區服務和活動,紓解憂鬱負面情緒,為社區貫注正能量。政府和民間社團需要更緊密的配合,在穩就業等多元工作上提高實效性,建議共同優化培訓、招聘、入職整個服務流程,輔助僱員作職涯規劃,形成政府政策結合社團協助跟蹤服務,避免僱員入職後出現短期內離職等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