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澳門地少人多,且居住人口亦越來越偏向性地集中於某些區份,人口密集的地區轉移所伴隨而來的是居民對周邊生活及社區的需求,其中對體育館或運動場地的需求最為明顯。如近年林茂塘、筷子基區多幢私樓、公屋相繼落成,居住人口明顯增加,對休憩運動空間需求度高;為此,市政署利用林茂海邊大馬路的閒置土地,興建運動健身設施,並於毗鄰土地興建兒童遊樂場地。[1]
現時本澳的體育場地主要由體育局及市政署管理,當中利用閒置土地作臨時體育設施的場地,主要由市政署管理,用作自由波地等室外體育場所。近日更有居民反映,相關體育設施的開放時間普遍為早上七點至晚上十一點,加上位置靠近民居,噪音對周遭居民的生活作息造成影響。當然,受澳門城市資源的先天條件限制,利用可供應的土地作臨時體育場地之用已是難得,本人肯定市政署及相關部門積極為居民創建更多休憩運動空間的工作和努力,建議多採用不同技術和手段改善情況,令社會大眾有一個更好的運動環境,同時避免對周遭住戶帶來影響。
近年,國家大力推動以氣膜建築技術興建的體育場館,據《中國體育氣膜白皮書》統計,截至2015年國內體育用氣膜建築面積已超過33萬平方米,且氣膜建築有成本低、建造快、環保綠色的優勢,同時具備建造時間短、安裝便捷、易於拆卸和搬運的特點,十分適合澳門現時利用閒置土地作臨時性體育設施的做法。[2]
現時,本澳室內體育資源缺乏,居民的體育活動易受天氣、時間等因素影響,而氣膜建築技術能夠提供一個不受天氣影響的體育場地,無論在寒冷的冬季、炎熱的夏季、雨天,甚至是颱風天氣,居民都可以在其內進行各種運動;加上氣膜建築還集合了綠色節能和低碳環保兩大優點,其表面塗有PVDF膜材具有較高的熱反射率和散熱率,很大程度上阻止太陽能進入室內,充氣膜結構的自動供風系統只需用傳統結構體育館的近20%至 25%的空調能耗,便可達到相同面積體育館的製冷和供暖效果,而室內場所亦可大大降低運動噪音對附近住戶的影響。[3]
為了優化本澳體育場地建設,提升人均體育空間,共建澳門健康家園,馬耀鋒議員提出以下質詢:
- 利用閒置土地作臨時體育設施的場地,主要由市政署管理,並以自由波地的方式使用為主。若能引入氣膜體育場館,其易於拆卸及重用的特點,可更好使用臨時體育用地,亦能解決居民因天氣狀況而影響運動安排,以及降低使用者滋擾周邊居民的情況,請問當局會否考慮興建氣膜體育場館作為臨時性的室內運動場地,以填補澳門在有關設施的不足,及回應居民的需求?
- 就使用者有機會滋擾周邊居民的情況,請問當局現時有何措施,降低或減少相關運動噪音對附近民居的影響,平衡各方需要,以構建和諧的大眾體育環境?
參考資料:
[1] 澳門日報,林茂塘臨時休憩區現雛形, 2021/05/25,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05/25/content_1518445.htm
[2]澳門體育設施調查研究,2021年8月,
[3]博德維,http://www.chinaairdome.com/bdwq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