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最新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本地居民失業率較上一季升0.2個百分點至4.1%,重回過去十年來按季統計的最高點。就業不足率則上升0.1個百分點至4.0%。而近月來,受疫情及各種因素影響,令博彩業、建築業、旅遊業、漁業以及一些文職等的就業環境進一步面臨衝擊,加上不少畢業生開始陸續投入勞動市場,或令本澳的失業風險增加。
國際勞工組織《2022年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趨勢》報告指出,由於新冠疫情繼續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復蘇將呈現緩慢且不確定狀態。報告並指出勞動力市場潛在的損害持續,對貧困和不平等的情況表示擔憂,不少僱員因原有行業的長期低迷,不得不改行從事其他職業。呼籲國際要從危機中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面包容,推動經濟復蘇。
勞工事務局近日公佈,近兩個多月來共推出24場大小規模不同的配對活動,期間共協助超過610名居民成功就業。面對疫下嚴峻的就業環境,勞工事務局開展了不少培訓及就業輔助措施,多渠道鼓勵居民參與培訓和協助居民就業和轉換職場跑道,有關工作值得肯定。惟現時結構性失業的情況突出,亦有不少居民投訴外僱制度不善,以及求職者對新工作崗位的工作性質和薪酬待遇存在不適應,令就業配對的成效未如理想,導致目前仍處於失業的人數眾多。
面對疫情的持續和新的經濟環境,建議特區政府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經濟復甦和新興產業發展,為本澳居民和青年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二是加強人力和人才的培訓,開拓更多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職業培訓,並透過企校合作,提升居民的就業競爭力,促進本地人力發展;三是要完善外僱管理制度,整理不同行業的就業情況,將現時本地人願意擔任、工作條件較好的職位,鎖定還職於民,優化本澳居民的就業環境。
為促進本地居民就業,梁孫旭議員提出如下質詢:
一、要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除了要有職位之外,還必須完善職業培訓與就業的銜接。開辦課程既要選擇一些符合經濟發展和勞動市場所需、具有良好就業條件和前景的培訓項目,同時要協助完成培訓的學員能夠順利投身勞動市場,這才能發揮職業配對的成效。當局推出的各類培訓計劃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對此,當局會如何優化現時的培訓措施,例如繼續完善帶津培訓課程,推出和開展更多與企業合作的〝在職帶薪〞培訓,以及優化“職出前程實習計劃”擴大適用對象和範圍?
二、面對疫下失業率高企,外僱輸入及管理工作不善直接影響本地居民就業,例如有本地建築工人投訴本澳獲批的自由勞工過多,直接影響他們的生計;亦有反映現時不少品牌零售、廚師等職位亦存在不少外僱,而這些職位有不少本地居民有志擔任。當局如何完善有關的工作,將崗位鎖定給本地人?此外,當局透過線上線下就業對接平台提升就業配對的成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