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國內 福建省澳區政協委員聯誼會舉行 閩澳交流合作座談會

福建省澳區政協委員聯誼會舉行 閩澳交流合作座談會

【環球新聞報訊】三月十九日下午,福建省澳區政協委員聯誼會舉行“傳承閩澳鄉情話桑梓,深化閩澳協作促繁榮——發揮省政協委員、海聯會理事作用服務閩澳交流合作”座談會,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文斌出席,寄語政協委員、海聯會理事發揮“雙重積極作用”,廣泛開展擴大共識、凝聚人心工作,積極參與澳門各項社會事務,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

座談會當天下午四時假文華東方酒店一樓海洋廳舉行,全國政協常委、聯誼會創會會長張宗真主持。中聯辦協調部部長仇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文慎,聯誼會會長呂聯選、監事長李集招,副會長宋碧琪、顏奕恆、呂聯苗、施人瑋、張源、許慶良、鍾建新、陳禮祺,副理事長呂博文、周細招及秘書長蔣忠和,常務副秘書長洪珊珊,副秘書長吳明育,福建省海聯會常務理事李良汪、陳曉雷、釋戒晟,澳門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劉金東等出席。

林文斌總結指出,澳區閩籍政協委員、海聯會理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福建發展全域中找定位、在大局中展作為,在共用福建發展機遇的同時,共同促進閩澳攜手發展、合作共贏。希望大家繼續匯聚發展能量,為福建“以專案引專案、以人才聚人才”牽線搭橋,不斷提升投資品質和效益。

張宗真強調要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央對中美博弈的判斷,在經濟活動中要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國經濟韌性基礎良好,要自強自信自立,正如習主席所說,"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中國堅定不移地走自主開放、單邊開放的路線,不但對發達國家開放,對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開放,並且要從以前的生產要素的開放升級到制度型開放,為整個中國的經濟韌性打下更堅實的制度基礎。習主席曾勉勵澳人說,“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澳區委員們要進一步助力祖國發展,助力家鄉建設,切切實實作貢獻。

呂聯選會長致歡迎詞表示,福建省委統戰部一直非常關心福建省澳區政協委員聯誼會,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高瞻遠矚,多次精心規劃,搭建平臺,讓聯誼會會員和澳門閩籍青年通過學習、思考、討論,開闊眼界,提高覺悟和理論水平;組織會員和青年朋友回內地參觀訪問,積極引導他們到福建投資創業,振興家鄉;引導和激勵閩籍鄉親發揮優勢,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積極作用。他希望閩澳加強交流合作,共同努力,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作出更大貢獻。

座談會上,十一人分別建言。

施人瑋建議由省委統戰部牽頭,以澳門為試點,啟動”數字尋根”計劃,依託數字技術建立在澳閩籍同胞的動態族譜數據庫,讓新生代追溯“我從何處來”,精准服務澳門閩籍社團,為愛國愛澳力量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建議兩地構建“雙世遺文化走廊”,串聯福建三大世遺與澳門歷史城區,設立“媽祖文化”聯合申遺專班,共推“媽祖文化”;借鑒澳門光影節、藝術節等成熟IP,以及澳門國際化文旅的成功經驗,為福建文旅增添新活力。

張源建議大力發展海洋金融服務業,聚焦海洋領域的投融資、風險管理等關鍵環節,精心培育這一新興業態;依託澳門在中醫藥領域業已積累的深厚基礎,兩地強強聯合,全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充分發揮澳門在中醫藥科研、人才培養以及國際交流方面的優勢,促進海洋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化落地;聯合兩地科研院校、企業共建海洋生物醫藥研發中心,打造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澳門可立足自身在旅遊領域的顯著優勢,聯合福建豐富多樣的海洋旅遊資源,攜手開發特色海洋旅遊線路。

許慶良建議閩澳深化聯動,在跨境金融創新、貿易便利化等領域先行先試;設立“閩澳政策溝通協調機制”,在投資審批、稅收優惠等領域制定統一操作指引,探索“澳門企業福建投資服務專窗”,實現“一平臺受理、全流程跟蹤”,提供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共建“閩澳數字產業園區”,聯合開展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保護專案,共拓藍色經濟新空間; 推動專業資格互認、社保跨境銜接,試點“閩澳人才驛站”,搭建人才交流平臺,建立人才信息庫,促進人才供需對接,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福建可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澳門可簡化閩企准入流程,共築公平透明的投資高地。

鍾建新建議:推廣晉江統戰部這兩年舉辦的尋根逐夢夏令營活動,安排港澳青少年與晉江青少年結對進行活動,營員們住進夥伴家,在零距離交流中,切身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做好海外閩籍新生代的摸底工作,摸查旅澳鄉親及新生代數據,通過海外閩籍社團做好新生代數據調查;放寬港澳車輛進入福建,為閩港澳三地合作提供便利,推動閩港澳經濟協調高速發展。

陳禮祺表示:作為教育工作者,第一是堅守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是堅持人民立場,持續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有品質的教育,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第三是要強化教育的戰略支撐,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不斷探索科教融合新機制,為書寫強國建設的教育篇章貢獻新力量;強化教育的戰略支撐,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不斷探索科教融合新機制。

呂博文指出,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可以發揮好澳門平臺優勢,邀請葡語系國家青年到福建作客,推動葡語系國家青年在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與福建多交流合作;通過海聯會、同鄉會這些平臺,邀請海外青年僑胞來家鄉考察,讓他們對祖國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澳門閩藉青年要發揮好我們的優勢,對外要講好澳門"一國兩制"的故事,特別對臺灣青年同胞,要讓他們瞭解到祖國在經濟、扶貧、人權事業方面的發展成就,為兩岸和平統一貢獻澳門青年的力量。

周細招建議加強閩澳中醫藥產業合作,文化與產業融合 , 教育與實踐融合 ;構建 “閩-琴-澳”命運共同體,首先“琴-澳”創下「澳門審批+橫琴生產」模式,設立“閩-琴-澳”中醫藥協同發展專項政策,開拓和分享資源與技術,推動 “福建種植-橫琴加工-澳門認證”的全鏈條合作,實現「澳中藥制」品牌全球流通。其次是文旅與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文化展示、康養體驗和跨境電商聯動,提升產業附加值。

陳曉雷建議:推動福建土樓與澳門歷史城區聯合打造“海絲世遺走廊”,開發“一程多站”研學線路;組織澳門青年走進福建紅色聖地、生態保護區,開展“尋根之旅”,厚植“祖國是家”的共同體意識;推動福建自貿區與澳門中葡商貿服務平臺“數據互通、認證互認”,設立“閩企產品澳門認證中心”,助力“福建製造”通過澳門中葡平臺走向全球;共育新興產業創新集群,聯合澳門大學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共建“閩澳海洋生物醫藥協同中心”,研發高端生物醫藥產品。

釋戒晟建議建立閩澳臺佛教文化交流常態機制,以佛教會展為媒介,吸引閩臺高僧及信眾團赴澳交流;以佛門古刹為基地,建立閩澳臺人才流動站;利用好澳門的佛教事業平臺,發揮澳門佛教社團在溝通閩籍華僑、凝聚華人信眾上的傳統優勢,開展持續、多線的實踐,為閩澳佛教中國化的推進,為海內外愛國能量的凝聚做出積極而長遠的貢獻。

吳明育建議:澳臺交流閩先行,以閩為橋促和統 。鼓勵愛國愛澳愛鄉的閩籍青年積極走進島內,通過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研學互動、促成聯姻等多層面深入合作,消弭隔閡、增進認同,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營造熟悉親切之感;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逐漸達成心靈契合;澳門閩籍青年可憑藉自身在兩岸四地的適應力和親和力,傳遞內地真實發展面貌與和平統一的誠意,助力凝聚兩岸共創未來的共識;深化閩澳產業協作,共築融合發展新引擎。閩澳可聯合成立食品產業協作平臺,共同開發兼具“澳門風味”與“福建工藝”的特色產品;通過“澳門設計+福建製造”模式,推動澳門特色食品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劉金東分享了澳門新大陸科技集團發展現狀,冀為促進閩澳合作獻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