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隨著社會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重視和相關評估工作日趨成熟,本澳融合生數量也呈逐年增長。數據顯示,融合生人數從2014/2015學年的806人,增加至2023/2024學年的2,627人,10年間增長超過3倍,並以平均每年200人左右持續上升,為融合教育及相關工作帶來挑戰。
面對融合教育需求的增加,政府相關部門及各公、私立學校一直積極開展融合教育以滿足社會需要,現時已有47所公、私立學校實施融合教育,當中有20所提供幼兒、小學及中學各教育階段融合教育的“一條龍”學校。不過,在實施融合教育的過程中,融合教育的學校、老師,又或這些融合生的家長亦向本人反映了不同的意見與困難。
其中包括現時學校能提供的融合教育學額存在差異,部分原就讀非“一條龍”學校的融合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尋找合適中學出現困難,且他們認為融合生有穩定的教育環境對學習成長較有利;部分融合生則有課後輔導或補習服務需求,但因教導融合生需有相關教學技巧、知識與經驗,坊間適合融合生課業及課後輔導資源缺乏,家長自行聘請私人的補習也需要較昂貴的費用支持;另外亦有反映融合生在高中或大學畢業後,因缺乏具體的銜接計劃和輔助措施,在離開校園生活,融入社會過程中出現困難等種種情況。這些都期望能得到當局關注或增強相關支援服務,幫助這些家庭減輕負擔,也為融合生更好融入社會作準備。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 不少家長反映融合生升學後,例如小學升初中後學習銜接上出現困難,除了校內需要補救教學,部分校外也需要進行課後輔導或補習服務,但適合融合生使用的相關資源較為缺乏,私人服務則較為昂貴。請問當局會否考慮透過資助社會服務機構來增加融合生課後輔導的師資與場所?
- 現時特殊教育及融合生在離校後就業時,雖可透過勞工事務局及合法職業介紹所、民間復康機構進行職業轉介或提供相關培訓,但有意見反映,部分融合生在面對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突然轉變時,可能出現不適應的情況。當局會否優化相關學生的就業輔導與支援機制,例如在高中或大學階段為有需要的融合生設立專門的計劃或小組,加強跟進他們生涯與職涯規劃,提供詳細的就業銜接計劃,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 為應對融合生的數量持續增長以及融合生家長們的需求,當局對於非高等教育階段的融合教育學額,特別是“一條龍”學校融合教育學額的供給,以及相關資源分配上,未來將有何調整與規劃及給予資源支持更多學校增設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