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今年10月運輸及通訊統計 (2024年10月),本澳機動車總數逾25萬,輕型、重型電單車總數逾12萬,佔總數五成左右,而近年特區政府對行車道的警示細節作出了不少優化,從而提升駕駛的行駛安全。然而,本澳各城區道路上的渠井蓋數量眾多,有些行車路段設有數十個渠井蓋,並且這些渠井蓋不少位於道路交匯處、斑馬線、轉彎位,如果碰上下雨天氣,渠井蓋會更加濕滑,容易令電單車打滑,增大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若遇上低窪地區水浸,這些渠井蓋更會成為“隱藏炸彈”,道路渠井蓋關乎居民日常通行安全,這意味著有大批的道路使用者都面臨著渠井蓋安全隱患問題。
近年在渠井蓋安全的治理上,特區政府積極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排查更換問題的渠井蓋、維護公共渠網等,而內地多個省市推出新穎的方案應對,對此,就參考其他地區經驗,更好地排除本澳渠井蓋隱患的角度,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由於舊城區建築物密集、渠網錯綜複雜、早期規劃不足等原因,造成現時渠井蓋數量多、密度大的局面,請問當局如何改善這一問題?現時內地多個省市逐步推行防沉降渠井蓋、隱藏式渠井蓋技術,保持道路平整,請問本澳現時有否應用這兩種新的技術?未來會否考慮擴展至全澳,特別是舊城區,減少路面安全隱患?
2、緊接上題,渠井蓋物料亦是電單車道路打滑的重要因素,請問當局在選材方面如何考量,除了耐腐蝕、高強度的材料,會否考慮兼顧防滑、降噪等參數,提高本澳渠井蓋的耐用度、安全性,保障道路駕駛者安全的同時,減少對周邊住戶的滋擾?
3、道路渠井蓋因應日常車輛行駛、風吹雨打等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耗,由於本澳渠井蓋數量眾多,請問當局會否參考其他地區經驗,研究結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新城A區嘗試,試點構建智慧渠井蓋監測系統,實現對窨井、渠井蓋的實時動態監測,方便當局即時掌握全澳渠井蓋的狀況?又或者參考武漢市武昌區城市道路渠井蓋二維碼的經驗,研究部分渠井蓋加裝“二維碼”,聯結市政在線平台,便利居民發現問題掃碼一鍵報修,擴展居民,以全民力量發現“問題渠井蓋”,保障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