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 照 行 政 長 官 指 示 , 經 徵 詢 社 會 文 化 範 疇 的 意 見 , 本 局 對 立 法 會2024年11月7日第1127/E864/VII/GPAL/2024號公函轉來何潤生議員於2024年10月31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2024年11月8日收到的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本局因應不同客源市場的特性及宗教風俗習慣,透過線上線下多管道向旅客介紹本澳的宗教旅遊景點及特色節慶盛事,例如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北帝誕、娘媽誕、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譚公誕、聖安多尼瞻禮暨聖像出遊等,並協助推廣“中式廟宇遊歷之旅”導賞路線,以及“萬民之光:澳門天主教世遺沉浸式光影之旅”藝術展覽,藉此吸引對本地宗教歷史有興趣的市民和旅客。此外,本局正籌備推出“穆斯林”遊澳小冊子,向訪澳的回教徒旅客介紹遊澳注意事項、飲食文化及推薦出行路線,以便利規劃在澳行程。
在推動廟宇文化方面,本局持續透過資助計劃支持本澳社團善用各區旅遊資源舉辦多元化的特色活動,同時聯動商戶參與,吸引旅客遊覽及消費。2024年資助三項有關廟宇導賞的活動,帶領參加者導賞本澳廟宇,介紹宗教信俗及社區人文歷史等,合共吸引逾8,000人次參與,參與的商戶逾70間次。
社會文化範疇則表示,為保護和弘揚澳門“土地信俗”,文化局先後於 2017年及 2021年成功將項目列入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於 2023 年舉辦“福地祥凝—澳門土地信俗”展覽,同步推出線上虛擬實境(VR)導覽及系列工作坊等公眾活動,以及善用不同管道進行宣傳。此外,持續支持舉辦與該非遺項目相關的大型節慶活動,組織項目的保護單位對外交流推廣,助力本澳非遺“土地信俗”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文化發展基金則透過“文化活動/項目資助計劃”,支持本澳非牟利團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範疇的活動和項目。2024年度共資助 49個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和項目,當中包括土地信俗。
另一方面,本局多年來透過持續開辦培訓課程,協助旅遊業界從業員增進知識和技能,提升旅遊服務競爭力。為配合拓展國際客源的工作,2023年至今已舉辦7場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及工作坊,讓相關從業員認識來自不同客源市場的旅客的文化、習慣及特別需求,以及舉辦2場澳門建築概述的工作坊,提升業界對本地建築物的風格和內涵的了解。今年更與業界合作推出“澳門歡迎您”國際客源培訓計劃及“發揮澳門好客之道‧齊齊參與做旅遊大使”系列培訓活動,內容包括伊斯蘭的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相關旅客的需求等,從而提升業界接待不同文化背景旅客的知識和技巧,由2023年至今,共錄得超過870人次參加相關培訓課程。
特區政府亦持續鼓勵本澳高等院校,因應社會發展趨勢和重點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及優化課程設置,培育所需的人才。其中,澳門旅遊大學開辦澳門歷史及旅遊證書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廟宇、教堂等歷史建築,探討各廟宇及教堂供奉神像和宗教人物的淵源。澳門旅遊大學還持續為本澳公共部門及私營機構開辦專業培訓及專題工作坊,課程涵蓋“各地旅客文化差異”、“國際禮儀概述”和“旅遊業跨文化服務”等範疇,協助提升接待國際旅客的專業水平。此外,自2023年起開設面向公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專題講座,主題包括“醒獅賞析”、“土地信俗”及“華光誕、詠春拳”等,致力向社會各界推廣澳門多元習俗及節慶文化。
局長
文綺華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