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於二O一四年透過行政法規,將藝術納入幼兒至高中階段的學習領域。而近年本澳不少高中畢業生,在升學選修時亦會選擇與藝術相關的學科修讀。議員李良汪表示,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資料顯示,二O二二/二O二三學年,正規教育高中畢業生選擇修讀高等專科學位或學士學位的首五個學科當中,藝術與人文相關學科排行第三位,佔百分之十三點六。可見,藝術相關範疇在學生的學習階段以至發展路向的規劃中均受到青睞,加上當局近年積極推動相關工作,理應是本澳未來職涯規劃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領域。
然而,有本地藝術從業者指出,由於澳門的發展空間不足,實際上難以留住人才。以劇團表演為例,由於本澳可使用的表演場地有限,不少劇場目前主要集中於澳門文化中心的場地演出,導致經常因“撞期”而無法在預計期間舉行;加上場地使用費、演員,以及台前幕後不同崗位工作人員的薪酬等均為剛性開支,據業內人士統計,每月最少需有二十場表演才能真正“養活”一個劇團,但本地不少劇團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演出經驗與知名度仍需累積,票房收入不足以支撐劇團營運。
有劇團負責人只能以自資方式勉強維持每月約三至五場表演,但演出場次越少,收入越少;收入越少,則越難以增加租場演出的次數,形成惡性循環,窒礙本地劇團以至藝文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不少在外地修讀藝術相關學科的本澳學生,畢業後會選擇留在當地或在其他地方尋求發展空間,令澳門藝術相關行業一直未能有效拓展。
此外,儘管本澳有引入國際大型表演,但由於以外地團隊為主,澳門的演員難以參與;而近年較多舉辦的演唱會,雖吸引不少本澳居民及外地遊客觀賞,卻沒有帶動本澳其他藝術表演方面的發展。他強調,特區政府在二O二四年施政報告當中提出充實“一基地”內涵,塑造文化之城,打造“演藝之都”的施政方向。要貫徹落實發展方針,除了引入國際知名演藝作品來澳上演,以及舉辦、參加更多國家級、區域性及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搭建交流平台,豐富澳門中西文化內涵和文旅體驗,促進文化、文產、文旅的融合發展,更需從政策上加大力度,增加資源投入,推動本澳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共同進步,並應透過有效措施,讓本地文化藝術從業者參與到各項國際交流活動當中,以培育具本澳特色的藝文產業健康成長,協同打造澳門成為“演藝之都”。
就現時本地劇團常用的場地以澳門文化中心的黑盒劇場及小劇場為主,在表演團體眾多的情況下,檔期往往難以應付劇團所需,以及現時本澳不少劇團仍處於發展階段,知名度不足以吸引多場觀眾支撐其租場、演員及工作人員的剛性開支的情況。質詢當局會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對現有的工業大廈進行活化,投入資源完善相關水、電、音響及燈光等設備,為劇團提供更多適合中、小型表演的場所選擇之餘,降低劇團的開支壓力?
此外,要增加本地劇團的演出經驗及提升知名度,需要不斷鍛鍊與累積。質詢當局會否發揮牽頭作用,例如協調綜合度假休閒企業,以駐場形式邀請本地劇團參與定期表演,為本地劇團發展作出支持與鼓勵,增加劇團及演員表演的機會,並藉此向更多遊客展現具本澳特色的藝文項目?
就特區政府在推動本澳藝文發展的工作當中,包括舉辦、參加更多國家級、區域性及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搭建交流平台,豐富澳門中西文化內涵和文旅體驗,促進文化、文產、文旅的融合發展。要求當局交代有何計劃藉上述工作增加本地文化藝術從業者及劇團參與,將澳門的特色劇目帶到其他市場,提升本地演藝行業的影響力,以促進澳門演藝文化的外向發展,培育更多本地演藝文化人才,形成演藝文化行業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