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黃金周期間本澳入境旅客日均約14萬人次,超越疫情前水平,並在部分日子創下歷史新高,反映旅遊復甦情況良好。然而,在旅客量增長的同時,公共交通作為主要出行工具,疊加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其承載力不足的問題亦更為突顯。當中巴士在10月3日更錄得破記錄的80萬人次客量,而另一方面的士作為公共交通其中重要一環,由於現階段在數量、使用便利性等方面有待改善,仍然未能發揮好分流作用。
事實上,“搭的難”的問題在本澳已經存在多年,政府已先後透過包括修改《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以公司制及打擊違規行為期望提升的士服務質素;以及引入具網約功能的電召的士服務等,但至今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有關問題,除了近年疫情期間外,大多數時間的士服務都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當中舊區的情況尤為嚴重。不少居民及遊客均反映,道路上鮮有的士出現,即使有具網約功能的電召的士,亦難以成功預約車輛,出行甚為不便。
過去社會一直期望能引入更便利的網約服務,雖然當局已表達了本澳引進類似內地網約車的服務,存在法律上的難點。但即使如此,現時包括電召的士及部分一般的士在內已具有網約平台,反映現在制度下網約服務亦具有可行性。因此,當局有必要設法研究在現有法律基礎上,透過政府部門進行統籌,又或行政手段協調業界等方式,整合相關平台,提高網約便利程度,提升居民及旅客的出行體驗。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 政府已完成招標新一批500部8年期的士,並將逐步在年內投入服務。過去政府在回覆議員質詢時曾指“歡迎的士業界或獲判給公司各自建立或組建單一網約平台”。然而,過多網約平台對乘客而言並不便利。當局是否能發揮主導功能,協調現有及新一批500部8年期的士,整合加入現已存在的網約平台,便利居民及旅客叫車?
- 除了民間企業搭建的網約平台外,當局現時亦有澳門出行等應用程式,當中已有實時顯示的士數量及分佈,未來是否也能進一步升級提供的士網約平台功能,便利叫車的同時,亦能更好統籌分配各社區的士數量?
- 去年交通事局亦承認,電召的士服務有改善空間,並要求電召的士營運商於限期內改善網約的士服務。但居民反映現時電召的士叫車難的問題仍然存在,請問現階段改進成果為何?是否仍有持續加強監督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