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及家長十分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當代青少年可以說是“網絡原住民”。立法議員梁孫旭表示,在智能手機廣泛應用之下,不少青少年養成了“機不離手”的習慣,閱讀方面也從傳統的紙本閱讀逐漸變成電子閱讀,忽視了紙本閱讀帶來的好處。而沉迷手機對於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健康等方面都會構成危害。當局除了需要重視和作出研究,了解沉迷手機對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外;同時亦要進一步落實“預防為先、教育為重”原則,從源頭出發,制定保護措施,防止青少年手機成癮和接觸到不良資訊。
梁孫旭表示,智能手機成為當今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為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多便捷。但對青少年而言,由於他們的辨別能力尚未成熟,且自制力不高,容易沉迷,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健康。再者,本澳雖有網絡運營商提供寬頻過濾服務,自動過濾一些涉及黃賭毒、暴力、煙酒等不雅內容的網頁,但有關服務未能覆蓋到手機網絡。建議當局對青少年沉迷手機的情況開展調查,並研究智能手機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影響;同時以政策形式規定網路營運商採取必要措施,針對未成年人設置自動手機過濾服務,以降低青少年在網絡接觸不良資訊的機率。
另一方面,梁孫旭並提到,現時社會環境愈趨複雜,當青少年抗逆能力不足,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不少困難,甚至衍生心理健康問題。故此,老師除了教學、輔導學生和其他活動任務,還承擔著很大量關心學生身心健康和家長溝通等工作,工作壓力很大。儘管目前全澳學校設有學生輔導員,為青少年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但仍面臨各種壓力,期望能採取措施以支援和適當釋放老師工作壓力,如因應少子化趨勢,可預料未來學校收生率將進一步下降,或可藉此優化班師比和提升駐校社工、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持續優化服務和支援配套,以減輕教學及輔導人員工作量,亦能更好關顧學生,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
同時,梁孫旭表示,綜觀近年內地十分重視青少年的國學學習和體育鍛煉,當中國學蘊含著刻苦耐勞、忠孝廉恥等值得學習的中華文化傳統,而本澳亦將“加強歷練,培養青年刻苦奮鬥精神以及責任擔當意識”被納入 《青年政策》主要措施內,並且教青局自2022年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學核心課程師資養成計劃”支持單位,期望當局積極推廣國學、體育鍛煉和紙本閱讀,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