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针对未成年你那沉迷网络游戏,青少年网瘾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陈虹向2002年两会提交了《关于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案。提案内容如下: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其中,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总人数约为2400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会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世卫组织已将游戏成瘾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中。我国一些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甚至成瘾,青少年网瘾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迫在眉睫。
为了改善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手机游戏的现象,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防治政策,如2021年8月3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要求部分游戏平台设置“防沉迷系统”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中仍出现规避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和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寻求解决办法。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主席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不仅是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网络上还有很多污七八糟的东西,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习主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十分关注,少年强则国强,做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工作是各级部门在新时期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为此,陈虹建议:
一、督促网游企业及网络短视频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网企平台越大,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也就越大,业界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2021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设有“网络保护”章节,明确提出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现时各个网络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网游及短视频等平台的监管和技术措施控制,促进业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此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和游戏的巡查监管,共同完善未成年人防上网络沉迷的系统建设,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
网络素养是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未成年人应具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构建符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建议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个阶段,使之成为青少年儿童的必修课,并大力研发教材,完善师资力量,从网络知识、技能、安全、创新等各方面增强青少年儿童的网络评价和使用能力,以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远离网络沉迷的陷阱。对已形成网瘾的孩子,政府机关单位应形成一套宣传教育及心理辅导的机制和指引,让学校和家长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及时让专业的医学专家介入成瘾孩子的诊治。
三、加强家长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引导和监督责任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意味着家庭教育从此有了法律依据。家长作为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清晰了解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广大家长配合政府政策及学校措施,履行对孩子的监护教育职责,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使用互联网习惯。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及宣传工作,促进家长落实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共建和谐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