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全年本澳兩間醫院的出生嬰兒數目只有3,726名,同比下降近15%,可預見出生率將再創有紀錄以來新低。在未有方法能有效改變少子化趨勢的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社會問題亦逐漸浮現。當中教育界是較早受到衝擊的一群,由於出生嬰兒數目持續下降,近年不少學校的幼兒入學人數亦同步減少,而且有關影響將會是長期性的,隨著時間推移學生升班後,影響將從幼稚園逐漸擴展到高中整個非高等教育階段,不少教育界人士及教職員都反映了對未來的憂慮。
早前已完成報名2024/2025學年「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教青局預計約有四千六百人入讀下學年的幼兒教育一年級,較今個學年減少約六百人,情況已甚為嚴峻。即使當局已表達了幼兒教育階段會平衡學額需求及供應,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權利,按學校規模、招生對象、社區人口及學額需求等分析,維持“一校一策”方式協調各校學額及班級安排,以穩定學校團隊為原則,盡量維持班數。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從2022年及2023年的出生數字可見,未來幾年的入學人數勢必再度下降,而且若未能及時有效提高出生率,這長期下降的趨勢,對一些規模不大的學校及教職員團隊穩定性必定來嚴重影響。
與此同時,對於仍在修讀或有意修讀教育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職業前景亦存在變數。事實上,人才發展委員會早在2020年時發布的《2020-2023年澳門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未來供求預測》中表明了教師供過於求的現象,當局亦停止了修讀教育課程的資助計劃等措施慟應對。但已存在的本地高教相關科系,加上外地就學回澳的本地學生,教師的供給始終會有增長。因此,不僅是在支持生育層面,政府在非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層面都有必要制定不同措施,包括對於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高教課程內容的調整等方面作出應對,減低因未來幾年已確定的入學人數下降情況,甚至可能長期出現的低出生率問題,對學校、教師及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 雖然政府近年在收生人數持續減少下,對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穩步提升,但面對長遠的出生率下降境勢,當局是否有對未來能更靈活調節班額及教育津貼制度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有效有序方式,保持各個非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辦學及師資團隊的穩定性?
- 有預測本澳非高等教育人員職位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請問當局在學生的升學輔導,以及教育相關科系在高等教育階段中的內容與設計方面,有否考慮作出調整或其他部署?
- 誠然,教師並非就讀教育相關科系學生的單一職業選擇,政府有否與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研究及協調,為教育相關科系增加跨領域知識與應用技能課程的設置,以培養多元專長及技能,擁有更多出路前景的教育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