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資料,2022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和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分別是43.6萬公噸以及每日1.77公斤,近年有關固體廢物量有所下降,主因是受疫情影響訪澳旅客和經濟活動減少,但本澳與周邊地區城市相比,廢物量仍然較高,情況值得關注。
同時,隨著社會恢復正常運作,遊客數量增加,本澳尤其是遊客區的食店、餐廳、外賣店等更開設得“成行成市”,預計今年城市固體廢物將會“復常”,甚至有一定比例的增幅;為此,政府應加強呼籲和出台措施,推動全社會及居民共同響應,支持環保工作。
環境保護局近年推出多項措施,推動減塑及資源回收,在一次性塑膠餐具的管制措施方面,先後禁止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不可降解塑膠製一次性餐飲吸管、飲料攪拌棒以及刀叉匙進口本澳;同時,當局不斷增加資源廢物回收點和智能回收機數量,以及推廣電子及電器設備、廢舊電池、玻璃樽和食肆廚餘等的回收計劃;當局亦正推進澳門垃圾焚化中心擴建工程及開展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建設工作,其努力值得肯定,但仍須持續加強有關工作,例如較難處理的廚餘問題。
第16/2019號法律《限制提供塑膠袋》生效接近4年。環保局早前表示,需重新評估下階段的限塑措施,亦會審視膠袋收費的成效,現階段未有計劃加大措施。面對人流增加,“即棄”文化的盛行,包括更多居民使用網購和外賣方式購物,故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居民的環保意識仍然有待提高,當局需注重環保教育,從小灌輸環保意識,吸引更多居民及遊客自備餐具等。
為此,本人提出如下質詢:
一、近年特區政府加大力度推動「源頭減廢、資源回收」,
第16/2019號法律《限制提供塑膠袋》生效接近4年。請問當局,法律自生效以來,有關行政違法行為方面的情況如何?重新評估措施成效的進度如何?當局下階段有何優化措施或限塑計劃?
二、禁止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不可降解塑膠製一次性餐飲吸管、飲
料攪拌棒以及刀叉匙入口方面,當局目前如何評價數項塑膠餐具的管制措施?是否有揭發違規使用的情況?
三、另外,工期為38個月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首階段的日處理量為150公噸廚餘,以及420立方米吸缸車廢水,兩項處理標準能否應付未來的社會需求?《報告》顯示,2022年的環保局的廚餘回收量為505,500公斤,按年上升6.2%。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落成啟用仍然需時,當局目前如何評價廚餘回收工作的成效?有何計劃加快推動廚餘回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