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與六大博企合作開展的已悉數公佈,涉及福隆新街步行區、內港23及25號碼頭、新馬路及十月初五日街一帶、媽閣塘片區、益隆炮竹廠片區以及荔枝碗船廠片區。當中內港兩碼頭擬經文化局修繕後,交由博企接手,並圍繞“保育—活化—共生”主題,糅合文藝、餐飲及海洋等元素,設立市集、書店、海景茶座以及文創手信商店等,藉此促進文旅經濟,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共生”。
事實上,除蜚聲國際的澳門歷史城區,本澳獨特的社區人文情懷同樣引人入勝。內港一帶有著澳門昔日漁港風貌,在地文化濃厚,是次計劃提出以“共生”為目標,顯示有意加強與社區的連結互動,讓活化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立意值得肯定。然而,有區內居民向本人反映,對計劃知之甚少,加上碼頭所處的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是貫通南北的主幹道之一,車流量大,惟周邊步行配套不足,憂慮未來大量旅客入區後,除了增加附近道路承載壓力外,更會提高交通意外風險,並對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另外,內港濱水景色是兩碼頭活化計劃的優勢之一,而《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下稱《總規》)技術報告亦提到,要適度優化內港沿岸海岸線,遠景建設融入防災、減災、救災元素的沿岸商業街及水岸公園,構建海濱長廊以連接媽閣至筷子基北灣。由此可見,無論是短期活化計劃,還是長遠的城市規劃,內港沿岸水環境皆十分關鍵。根據《澳門環境報告2022》,內港沿岸水質的非金屬污染及富營養化等指數高居全澳第二,當局為此興建內港南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緩解沿岸水污染情況。但有關設施建造需時,亦屬臨時性質,到底能否為活化計劃及實現《總規》長遠目標創設更佳條件,仍有待觀察。
有見及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六大歷史片區活化計劃主要由博企執行,請問當局是否有機制協助博企做好與社區的溝通協調,又有否其他具體衡量準則,確保活化計劃整體質量?對優化內港兩碼頭周邊慢行系統以保障遊人安全、更好串聯各文旅空間等方面,相關部門有何構思及安排?
2.公建局資料顯示,內港南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已進入最後的第三階段,請問設施預計何時啟用,啟用後對改善沿岸水質起怎樣的作用?除此以外,當局還將採取哪些整治手段,長遠解決內港沿岸水污染問題,進而提升活化計劃成效,為未來打造濱海長廊奠定良好基礎?
3.當局早前回覆議員質詢時提到,內港沿岸商業街、水岸公園及海濱長廊的具體建設發展方案,需結合分區詳細規劃、都市更新相關政策及社會各方意見,再作研究落實。都市更新法律制度已於今年六月生效,六大活化計劃中,內港兩碼頭、新馬路及十月初五日街一帶活化計劃均位處“中區-2”,加上該分區覆蓋澳門歷史城區核心區域,請問當局下階段會否因應上述情況,優先編制中區-2的分區詳細規劃,推進有關商業街、水岸公園及海濱長廊的建設?
土地工務局就質詢回覆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