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議員之聲 議員之聲|黃潔貞社會文化領域施政辯論問題、追問及政府回應摘要

議員之聲|黃潔貞社會文化領域施政辯論問題、追問及政府回應摘要

社文司的工作涉及了很多民生與福利性措施,貫穿了人的一生,所以一直是較受到居民的關注。社文司團隊亦與社會各界保持了緊密聯繫;並解決了很多社團或者立法議員的轉介個案及居民的困難。同時,醫療教育社服文化康體都持續優化及開展新領域,在此向司長與屬下所有團隊成員表達感謝。以下亦就一些本人及社會長期關心的議題,與司長進行討論。

一、鼓勵生育
本澳出生率一直走低,今年(2023年)上半年新生嬰兒僅有1907名,比去年同期再減少258名,即可預見今年出生率情況將更為嚴峻。如何鼓勵居民生育是有必要與迫切性的。縱觀整份施政報告中只有一句提到會“增加鼓勵措施,與社會各界共同創造良好生育環境”,但就未有說明具體如何做。事實上,從組織家庭、懷孕、出世到入學,都與社文司相關,由社文司去想一條龍鼓勵生育政策應該會更全面。首先是家庭政策綱要法實施超過二十年,當中涉及的內容與鼓勵生育的方方面都有關係,建議司長透過婦女及兒童事務委員會牽頭開展鼓勵生育政策研究?

本澳婦女由懷孕到生產已納入免費醫療中,輔助生殖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生育措施之一,但未有納入免費醫療當中,現時收費普遍較高,而且很多時要接受多次服務才能成功,居民難以負擔。由於《醫學輔助生殖技術》法案已經在今年通過,期望當局儘快開展相關輔助生殖技術的項目內容,並且納入免費醫療項目當中?

隨著醫療技術發展,現時很多婦女都會自費去私人醫療中進行胎兒基因檢測項目,我期望未來當局從鼓勵優生多生的角度,可將其納入常規產檢項目,減少遺傳性出生缺陷,也減輕家庭的生育負擔及懷孕婦女的憂慮。

有關提升產假方面,施政方針提到明年將實開展《婦女發展目標》5項長期措施,由於19項長期措施當中也包括了“研究從法律規範和鼓勵性政策等方式,統一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的產假數目”。早前行政長官表示提升產假需要社會共識,因為這需要進行相關調研究,建議司長也能啟動相關調研工作?

生育後家長則要考慮照顧問題,雖然當局認為兩歲以下幼兒由家長照顧較為合適,但現實的社會環境、個人的家庭或工作狀況未必能滿足照顧需要,她們可能更有需要讓子女提早入托。在當局過去努力下,現時兩歲以上的托額已經能基本滿足,未來如何優化兩歲以下的“嬰兒班”、“小小班”等托兒班級的資助服務?隨著現時少子化的情況,當局亦可推動托兒所提升托兒所的質素,讓家長們更加放心?

政府回應︰
(1)弱勢家庭有優先入托制度,一般家庭從產檢、生產、入托、兒童保健、入學均享有福利,基本需要的家庭開支不高。

(2)輔助生育技術政府有空間研究推出先導計劃讓有需要的夫婦申請。另外,勞工局一直收到提升產假的訴求,當局會持續跟進研究。
(3) 現時衛生局為35歲以上的孕婦提供胎兒基因檢測服務,由於相關檢查屬入侵性,故35歲以下不提供相關項目。
(4) 出生津貼由2018年每人$1,957增加至2020年的$5,418,但近年出生率仍處於下降的水平,無法印證提升出生津貼有助提高出生率,希望社會提供更多有意見如何更好提高出生率。
(5) 現時托兒所幼保人員與托兒的比例是1:6.2,嬰兒班是1:3.4,但由於托兒所的出席率一般為七成,因此實際上幼兒的比率1:4.3,嬰兒是1:2.4,政府仍會不斷檢視,優化托兒服務質素。

二、研學遊
疫情期間教青局推動“澳人食住遊—學生研學篇”後,讓學生可以走出學校,今年有關部門也做了一些研學遊的指引與校外的合作。現時澳門科學館已被列入“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及“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未來如何結合有關場地開展研學遊,值得關注。請問司長如何吸收今年的經驗,在未來打造“教育之城‧研學之旅”上,增加更多不同的文化、旅遊、科技、體育等元素,令研學遊可以更有發展空間?

政府回應︰
(1) 今年已舉辦一項賽事有約三千名學生參賽,假設一名學生帶一名家長,即有六千名參與者。
(2)未來科技館推出不同的研學遊產品,政府會不斷研究推陳出新,相信會受到市場歡迎。

三、醫療

  1. 專科醫療
    社會十分關注居民的身心健康,需要肯定在政府的努力下,現時平均專科候診時間已有所縮短,未來在澳門協和醫院啟用後,期望有關轉介時間能繼續減低,讓居民能更快享用到優質的專科醫療服務。

政府回應︰
(1)政府會盡量壓縮專科服務輪候時間,現時除了1-2個專科輪候需時較長,其他專科輪候時間是可以接受定。
(2)骨科控制在不超過 10週至 12週內;眼科時間 10週,這是由於本澳老年人口增加,白內障手術需求多;另有 4個專科輪候時間為 4至 8週;其他 14個專科輪候時間在 2週內。
(3)澳門協和醫院首階段會培訓 30名專科醫生,主力在澳門協和醫院工作,而衛生局會另外培訓 30名專科醫生,雙方培訓的醫生都可以流入市場。另一方面,私人醫療機構正培訓 66名專科醫生,到年底會流入市場。

  1. 精神心理健康
    本澳去年共有80宗自殺個案,自殺個案中有學生、長者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早前政府喜見當局接納本人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在今年9月推出“心理健康資訊網”,以及自我心理狀態快測。完成快測出現問題要及早求助,而社區的心理服務則是居民的首選,因為居民擔心去精神科會被標籤。請問司長未來在社區心理復康方面如何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在心理治療師人才方面,本澳現有10名心理範疇的高級技術員,其他公共部門有心理治療師 6人,私人執業的臨床治療師55人,本澳精神心理專業人員共102人。對比本澳現時68萬人口,約1名心理治療師需服務6679.42人,反映本澳心理人才仍不足夠。請問司長未來如何增加本澳心理人才隊伍?
    政府回應︰
    (1)將培訓衛生中心的全科醫生,因為他們在心理方面也具備一定的知識,在普通科或者保健服務提供相關服務。當市民遇到突發性心情憂鬱、一段時間睡不著覺等較輕症的精神狀況時,可由衛生中心醫生提供服務,為有需要人士及早解決精神健康問題。
    (2)政府將繼續加強與機構合作和分工,盡量解決市民精神健康問題。
  2. 私人及非牟利醫療合作
    私人及非牟利醫療一直起著分擔公營醫療壓力的作用,但最近收到長者、學生證、教師證的居民反映,政府向私人及非牟利醫療購買服務,資助符合免費醫療人士使用私家醫院或非牟利機構的額度已經用完。有關人士只能回山頂醫院或自費求診,對有需要人士特別是長者甚為不便。加上隨著老齡化的趨勢,醫療服務的需求必定會上升。請問是否以因應服務的需求作彈性處理,適當提高全年的資助名額?

政府回應︰
(1)現時政府向私人及非牟利醫療購買服務,因為年初已訂定資助計劃的金額,現行法律上不能修改,當資助用完就不能增加,只能依法明年初再訂立新的資助計劃。
(2)鏡湖醫院的專科醫療名額,可在不同專科中調撥使用,但整體資助金額不能變,亦不適用於急診的資助計劃。

四、護理人員
現時衛生局的護士團隊較為穩定,但本人期望是從整個護理團隊作考慮,如果政府能整個護理團隊,包括公、私及非牟利的職程進行修訂或標準化,能令本澳整體護理團隊更穩定。現時每千人口護士比是4.3,但面對人口老齡化,為提升護理服務質素,希望護理團隊能持續擴大,

五、體育
期望體育局能打造及引入更多體育盛事活動,讓旅客來澳不僅是看演唱會,也能看大型體育賽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