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澳醫療體系採取政府、非牟利與私營醫療機構三方並行發展的策略,公營醫療為居民提供初級衛生保健及醫院專科醫療服務,前者全澳居民免費,後者符合免費醫療的人群則費用全免,其他居民享百分之三十費用減免;特區政府還透過購買服務的形式,讓符合免費醫療的人群在非政府醫療機構享用醫療服務,可見本澳醫療體系仍以公帑承擔為主。
議員李良汪指出,正因公共醫療覆蓋範圍廣,惠及居民較多,外加符合免費醫療資格人士傾向選擇公營醫療,導致公營門診及檢查服務需求大,造成輪候時間長的問題。有居民反映,在仁伯爵綜合醫院輪候胃十二指腸內窺鏡檢查需時約 一年,慨嘆“如果真係有急病,可能捱唔到一年後嘅檢查”;亦有部分居民因輪候免費醫療時間長,擔心影響病情而選擇到鄰近地區醫治,卻因此耗費大量積蓄,造成經濟困境。有關情況凸顯公共醫療開支大,但實際效益遠遠未達市民期望。
他稱,社會早有聲音希望設立全民醫保制度,以改善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問題。然而,特區政府於二O一九年委託學術機構進行的《澳門醫療保障制度》研究指出,經對比其他地區的醫療保障制度,澳門現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廣和保障水平高……是適合澳門的較佳選擇,且三分之二居民認同維持現行醫療保障制度,最終未有對設立全民醫保的訴求作實際回應。
他認為,雖然離島醫療綜合體啟用後,能有望紓緩本澳目前公營醫療服務的緊張情況,但長遠而言,為免醫療需求過度集中於公共醫療,平衡公、私營醫療服務發展,全民醫保的設立有其優勢,這既可進一步減輕公營醫療壓力,又可讓居民因應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醫療服務或持醫保到鄰近地區就診,也可同步促進私營醫療機構的發展,有利本澳醫療制度長遠建設。
就本澳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令市民對公營醫療失去信心。他質詢當局短期內有何實際改善措施,以有效縮短輪候時間。長遠而言,有何具體規劃改善有關問題,會否透過購買服務,分流病人到私營醫療機構檢查。
根據《2023年財政年度澳門特別行政區一般綜合預算》資料顯示,按功能分類的衛生預算開支逾一百二十三億。他指出,雖然特區政府每年投入大量公共財政資源為本澳居民提供醫療保障,但實際成效卻有較大落差,而本澳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可以預視醫療需求將會大增,要求當局交待,有否評估日後的醫療需求量,從而制定精準應對規劃,讓公帑支出發揮更大效益。
就當局曾表示,有認真考慮在本澳推動全民醫保事宜,但對比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醫療保障情況,認為本澳現時福利性制度相當優越,較保險更為優越。他認為,福利制度有其優越性,而全民醫保制度亦有其實用性,尤其醫保具“可攜帶”屬性,不僅能減輕公營醫療壓力,亦為居民提供更多的醫療選擇,更可促進私營醫療發展,進一步完善本澳醫療保障體制。質詢當局有否考慮對全民醫保再作探討,以五十至六十四歲此類沒有免費醫療且年齡較大的人群作先試先行,再逐步推向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