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結束的第111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了《2023年高質量學徒制建議書》。《建議書》指勞動世界的迅速變革加劇了技能錯配和技能短缺,發展高質量學徒制,可為各年齡段人群提供不斷獲得技能、重獲技能和提升技能的機會。《建議書》表示推行和發展高質量學徒制能夠創造體面勞動機會,高效應對勞動世界挑戰,滿足學徒、僱主及勞動力市場當前和未來的需求。《建議書》的通過反映創建高質量學徒制已經成為國際共識。
現代學徒制是企業與職業教育學校緊密合作的“雙主體”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相對於學校職業教育,學徒制帶有明顯的“需求引導”特征,直接體現了企業界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現代學徒制開展比較好的國家,例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青年失業率更低。
正是基於現代學徒制的眾多優點,許多國家都將職業教育發展重心轉向建立或者進一步完善現代學徒制。國家教育部於2014年進行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並於2019年發佈《關於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指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機制,在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支柱產業等相關專業,全面推廣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學校雙主體育人的現代學徒制度。《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亦提出“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
本澳規範學徒培訓的法律制度為第52/96/M號法令,有關法令自公佈至今已近27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關法令在提升居民職業技能,促進青年就業方面的成效日益不彰,更無法有效配合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當前,政府正對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進行諮詢,本人建議政府積極借鑒現代學徒制開展較好的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開展現代學徒制理論研究,探索構建適合本澳實際情況的現代學徒制度體系。與此同時盡快檢討修訂第52/96/M號法令,檢討不足,發揮優勢,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能力和水平,以充分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是產業升級轉型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提升居民職業技能,促進居民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同時,亦推動職業教育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