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月多項大型公共工程相繼上馬,除了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外,更因工程需要移除了多棵樹木及綠化帶。當中因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原司打口巴士站及旁邊狗公園內的多棵大樹和綠化帶已全部被移除;筷子基北灣泵站箱涵渠工程則已移除俾若翰街兩邊的樹木;林茂塘空中走廊兩項行人天橋建造亦了移除多棵大樹,短時間內難以修復和補償;而剛完成的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工程,亦移除了東北大馬路的樹木。至於明年將開展的船澳街相關工程,相信屆時亦會對周邊樹木和綠化帶來影響。
社會對完善公共設施大都表示支持,亦會配合當局的工作,但當需要大規模移除樹木和綠化帶才能完成工程,不少市民對此表示惋惜,認為對社區環境、景觀及綠化均造成一定的破壞,且種植趕不上移除的速度。本人理解澳門地少人多,當在市區建設大型工程時存在很大困難,難免要作出取捨,當局亦曾承諾會作出修復和補償,但並沒有完整向公眾介紹和交代;同時,亦希望市政署和建設部門有更好的溝通協調,會更多考慮公共工程對樹木和綠化的影響。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早前羅立文司長在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上表示:「氹仔卓家村原定建設天橋,由於工程會影響到該區古樹,規劃暫時擱置。」這顯示當局亦會重視公共工程對樹木和綠化的影響。然而,對非古樹的考慮又是否足夠?當局在規劃工程時會否更好考慮有關因素,能否透過修改工程計劃、移植樹木等方式,盡可能減少相關影響?
二、有關上述公共工程對樹木和綠化的影響,當局如何作出補償和修復,有沒有具體的計劃?會否再向公眾作詳細的交代和介紹?
三、早前市政署表示,本澳經歷天鴿和山竹風災吹襲後,山林受損嚴重,近年正進行積極修復,取得一定成效。但近年多棵市區內的樹木發生問題,出現危險甚至倒塌的情況,加上受公共工程而移除的樹木不少,城市面貌受損。當局如何優化市區內的樹木維護和種植,提升社區內樹木的質量和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