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性失業是本澳勞動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然當局持續以“技能提升”、“培訓結合考證”、“在職帶薪”以及疫下推出的帶津培訓計劃等不同模式開辦各類職業培訓課程,協助居民提升就業競爭力,促進居民向上或橫向流動,但結構性失業問題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在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下,有關問題更加凸顯。
2023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在促進經濟復甦、提振整體經濟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優化產業結構。然而,本澳現時人力資源結構及質量顯然無法支撐“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為此,政府擬制定《人才引進法律制度》,藉人才引進帶動本澳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亦能帶教本地居民,但社會希望政府在培養本地人才方面能做更多功夫。
因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第一,勞工局為24歲或以下青年專門開辦的“職前培訓計劃”,以短期密集式的技能培訓讓青年在短時間內掌握中等程度的專業技能。培訓課程包括電氣技術、中式餐飲及西式餐飲。請問,“職前培訓計劃”開辦至今成效如何?鑒於單純的廚師培訓計劃難以吸引青年參加,當局會否對有關計劃進行檢討及未來將作出哪些調整?
第二,當局日前回覆本人書面質詢時表示將循著政府“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透過在崗實訓等方式儲備產業發展所需人才,讓青年得以拓展職業發展空間。請問,在崗實訓與在職帶薪培訓有何不同?當局會率先在哪些產業或職業推動在崗實訓工作?
第三,預測未來的技能需求是加強職業培訓工作的第一步。做好職業技能需求中長期預測,可以使教育和職業培訓與勞動市場更好地結合,幫助青年作出科學的專業和職業選擇,並有助於決策者更有效地分配資金,調整培訓課程,加強技能短缺影響嚴重領域的培訓工作等。現時人才發展委員會對各行業人才需求預測一般橫跨三年,請問,未來人才發展委員會會否加強中長期人才需求預測,為當局加強職業培訓工作及青年選科擇業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