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新聞 工商金融界三議員就2023年施政報告內容向特首提問

工商金融界三議員就2023年施政報告內容向特首提問

崔世平議員
豐富澳門中華文化底蘊 促中小微企業特色發展

  崔世平: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對於肩負著“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澳門而言,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的必然任務。

  注意到近年,將中國文化符號、中華美學精神與現代生活方式融合的潮流風格,逐漸延伸至服裝、美容、家電、食品等不同產業,吹起一股受年輕人追棒的“國潮風”。這是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體現。而在昨天的施政報告中,喜見特區政府對加大力度推動“一基地”建設方面的著墨。包括計劃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搭建各類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等。

  為此,請問行政長官閣下,對於增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特色元素,以強化澳門“一基地”的角色形象,可否再進一步說明,對於推動國潮文化與澳門中小微企的結合,用好文化軟實力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方面,尤其在文化、藝術、設計、美食等,通過豐富澳門中華文化底蘊,促進中小微企業特色發展的前景方面,可否與市民多透露一些訊息及分享高見?

  行政長官賀一誠:特區政府即將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簽署《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促進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聯合工作委員會的協議》,主要內容有訂定聯合委員會的組織架構、職能分工、制定工作規則、落實“一基地”政策的推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互鑑、拓展內地與澳門文化交流合作、人文、文化人才的培養、區域的合作、政策的調研,以及協調一基地建設事項等的重點工作。

  文化工作對澳門而言,作為文化的基地,澳門還要承擔對外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世界不同文化交流、推動文明互鑑的職責。所以我們在有關的善用澳門歷史文化資源、大力宏掦中華文化方面,正積極推動多個項目的建設。包括,籌劃在鄭家大屋、崗頂劇院、海事工房等具有澳門特色的歷史建築空間中,引入體驗本地特色演出項目,並通過內地兩個熱門社交媒體直播等等,推動AR方面的發展,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則如昨天施政報告中提及,編纂《澳門誌》等等工作,現正修訂至幾個版本,都會繼續加強有關工作。

  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的定位,有為“一基地”的任務,所以必須要利用好文化,做好澳門的“旅遊+文化”這個發展機遇。我們有與中央電視台的合作基礎,包括最近拍攝製作的《航拍澳門》,馬上會為澳門再次開拍有關介紹澳門各個方面的文化影片。這方面我們會加強文化工作及演藝事業的發展,通過與內地各個文化機構的合作,在這方面希望可以更好的得到發展空間。

葉兆佳議員
跨境金融基礎建設及深合區金融法律制度創新

  葉兆佳: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實現了持續性的增長。在金融業增加值方面:2020年,香港約5,400億元;深圳市約4,000億元;廣州市約2,200億元。而琴澳深合區與澳門合計約為390億元,雖然占比達17%,但在總體規模上相差甚遠。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由於缺乏足夠的實體經濟基礎,琴澳地區要在金融業規模上對標香港、深圳、與廣州等地並不現實。但也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澳門發展現代金融業將主要依靠琴澳深合區。“要加強合作區金融市場與澳門、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聯動,推動合作區金融市場率先高度開放,促進 “橫琴─澳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除了“深圳─香港”和“廣州─佛山”外的第三極。目前,澳門政府集中精力發展債券市場、財富管理(包括私募基金等)、跨境金融三個方面,本人深表贊同,尤其跨境金融更是重中之中。

  為此,請問行政長官閣下,目前琴澳跨境金融存在金融要素流通受限、法律制度差異顯著以及跨境協調機制運行效率不足等問題。確有必要進行法律、制度、監管模式等方面的創新,體現澳門的離岸優勢,例如是否可以通過人大授權立法、聯合監管、或通過CEPA補充協議解決法律障礙。請問政府在這方面有何考慮和規劃?

  行政長官賀一誠:澳門本身在金融上較保守和傳統,法律體制亦未完善,今屆政府會盡快完成金融體系法律制度草案,目前信託法、貨幣設立及發行的法律制度等法案亦交到立法會審議,正填補金融法律的空白。

  而橫琴起步較慢,金融發展與深圳、廣州背靠方面有所不同,而澳門要建立本身法律體系才能與其他地方對接;本澳不需要人大常委會授權立法,澳門特區具有立法權;另外,正與中央討論細化落實深合區總體方案。

王世民議員
鞏固經濟基本盤 產學研推動“四大產業”

  王世民:新冠疫情對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後疫情時代要加快澳門經濟復甦步伐,對於“加大投資”、“促進消費”、“創造出口”,“企業競爭力和效率的提升”這幾方面的工作,政府確實有必要加大力度推動落實。

  本澳傳統產業具固有基礎,不少亦都已經融入灣區,有條件做大做強,它們是穩住澳門經濟的基本盤,只要有動能有誘因升級,就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此外,特區“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發展四大新興產業,本澳多所高等院校在相關領域投入很多研究,也有很強的科研成果,但要推動成果轉化成商品到市場熱銷,仍有很多工作要克服。

  為此,請問長官 閣下,當局在明年有什麼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幫助傳統產業進一步發展?對於加快推動四大新興產業和各大學的科研成果市場化,特區政府有哪些規劃和部署,有什麼計劃和政策可以撮合更多社會資金投資到有潛力的“產學研”項目之中?

  行政長官賀一誠:澳門如何將傳統產業與新產業結合發展這是大挑戰,特別是本澳資金資本薄弱,希望引進更多私募基金落地,以其資金和經驗推動產業發展,尤其協助產學研轉化。

  澳門大學、其他大學有可轉化項目,內地亦有企業尋找接近有轉化成果產品,作為澳門的大學、企業要珍惜機會。融資方面,是“雞與雞蛋間的關係”,企業若沒有相關經驗難取得銀行借貸,故要通過私募基金組合推行發展。

  澳門傳統產業上,製衣業、玩具業、絲花業當時在全球可見到澳門製造招牌,惟礙於勞動、廠房成本上漲,以及內地的開放,配額制的取消,導致企業遷移地方生產,但是本澳工業、製衣業是否全無出路?留意到有內地公司做製衣企業經十多年努力做到千億生意,大家都做製衣,我們想想為何別人做得那麼好,企業要研究如何找到市場先機,要有市場才有生意,希望傳統企業多學習別人成功經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