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立法會全體會議議程前發言
李振宇 議員
2022年08月29日
主席,各位同事:
六月十八日爆發的一輪疫情對本澳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為減輕疫情對社會經濟民生的影響,政府於七月第二次修改《2022年財政年度預算案》,在推出《減輕因2022年疫情對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造成負面影響的援助款項計劃》的同時,亦留有一百億元用於防疫開支及未來普惠性措施。由於首個百億經援措施未能覆蓋全民,社會對於包含普惠措施的第二個百億元投以極大關注。
政府表示,第二個百億元是面對疫情狀況變化多端,後清零下社會經濟環境需要足夠資源為復甦、發展支撐而設。對於當中的普惠措施,經濟財政司司長只是表示,會把社會關心的在澳居民普惠支援計劃考慮在內,受惠人群包括老人、家庭主婦及兒童等。
在六‧一八疫情爆發前,政府已推出多項經援措施,例如提前發放現金分享、職業稅退稅、短期食物補助、第三輪抗疫電子消費優惠和家居及企業商號水電費補貼等,加之疫情發生後,政府即刻公佈首個百億經援方案,普惠措施似乎不具迫切性。因此,政府對於普惠措施細節未做詳細解釋,給社會留下一定解讀空間,不同團體和居民均對普惠措施表達意見及傾向,尤其針對援助對象,引發強烈爭議,且愈演愈烈。直至早前答問大會,行政長官明確表示,第二個百億元只針對澳門居民,有澳門居民身份證都有,爭議才得以平息。
本人認為,面對社會針對普惠措施的爭議,政府本可以及時披露更多訊息,以避免爭議進一步發酵,尤其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有關爭議甚至可能影響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本人希望政府建立健全政策解讀宣傳制度和輿情收集研判及回應機制,未來在公佈政策措施時能夠一併向社會提供較為詳細的資訊,透明政策措施內涵,滿足居民知情權的同時,供社會知悉討論,避免因訊息不對稱引發社會混亂。行政長官表示,普惠措施要到十一月甚至十二月才有條件發放,希望政府在此期間,繼續聆聽社會意見,完善措施細節,更好地配合經濟復甦,顧民生,保就業。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