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未分类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 · 海峡两岸(福建长泰)古琴文化论坛在龙人古琴举办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 · 海峡两岸(福建长泰)古琴文化论坛在龙人古琴举办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本报讯】2022年8月8日,以“弘扬古琴文化,促进两岸融合”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福建长泰)古琴文化论坛,在龙人古琴隆重举行。活动由中共漳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漳州市长泰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漳州市长泰区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长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龙人古琴研究院承办,闽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台湾明道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协办。

▲现场

中共漳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林晖,中共漳州市长泰区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昕,漳州市长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许安娜,龙人古琴创始人谢建东先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闽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曾天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台籍副教授张期达,中国琴会顾问杨青,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张俊波等出席本次论坛。台湾诗人萧萧,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副教授陈雯,台湾南投县文化局局长林荣森,台湾明道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罗文玲和台湾高校的学生代表,以线上连线的方式参加本次活动。莅临现场的还有闽南师范大学、龙人古琴成人本科班的师生和其他合作高校的教师。

▲现场

在开幕式上,中共漳州市长泰区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昕首先致辞。“悠悠弦音连海峡,龙人古琴聚同首。长泰是五谷丰登,琴棋书画的体验高地。长泰和台湾血脉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亲。据统计,长泰有一百多家台资企业,囊括古琴、书画和教育等方面,致力于打造台胞台企的精神家园。龙人古琴是中华古琴文化的传播基地,海峡两岸的交流平台,推动了两岸古琴文化艺术的深入交流合作,进一步打造古琴文化的第一平台,第一课堂。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本次论坛,必将是一场成果丰硕的盛会。”

▲陈昕

龙人古琴创始人谢建东在致辞中,回顾了以往十一届文化季的概况,并介绍了龙人古琴在对台交流和古琴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工作。“福建对台湾古琴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明代郑成功之时,台湾便有了古琴活动的痕迹。十多年来,我们坚守传承与弘扬古琴文化的初心,汇聚同道,在两岸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在台湾明道大学设立龙人古琴课堂、举办台湾青少年文化旅游研习营、两岸古琴名家音乐会、两岸古琴论坛、两岸艺文教育论坛、两岸古琴与戏剧研讨会、两岸“游于艺”文创研讨会、两岸书院论坛,并与闽台多所大学共同举办了首届“龙人杯”闽台大学生古琴文创设计大赛和闽台大学生古琴文化论文大赛等活动。”

▲谢建东

致辞之后,市台办副主任黄林晖、长泰区统战部长陈昕等领导嘉宾,共同为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福建长泰)古琴文化论坛拉开序幕。

▲启动仪式

古琴文化论坛·嘉宾发言集锦

杨青
中国琴会顾问

乐以和情——乐为天下之和;礼以节人——礼为天下之序。如果只有礼没有乐,人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就会有不安定因素。乐是大自然所有声音中最好听最美妙的。音乐是人类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不同的阶层和民族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了解、化解戾气。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信仰与利益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冲突,所以特别需要音乐的融合与教化。

张俊波
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

历史上福建的古琴活动,可追溯至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当时有琴人郑文宝。五代以降,据《历代琴人传》载,宋代福建琴人有何薳、林抟、大儒朱熹等10余人。朱熹擅琴,首次提出“琴律”概念,为传统律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明代琴人有永安杨表正,建阳张大命,晋江李贽、孔希岛等30余人。清代有48人,其中有连城王郑佑、林霞起等琴人。康熙年间,出现以李光塽为代表的“安溪琴派”。清代后期,有同安琴人苏瑞桢。清代晚期,则以浦城琴人祝桐君为代表。到了近代,由于经济的发展,闽派古琴的中心逐渐移到了福州和闽南一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福建著名琴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禹贤由上海音乐学院到福州,创办劲草琴堂,广收学生,传播古琴文化传承古琴技艺。

陈雯
台湾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副教授

分享了台湾古琴制作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孙毓芹先生主要的斫琴弟子:唐健垣、叶世强、林立正,陈国兴,他们对于台湾的古琴制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先后办了多场古琴琴器展览,如潇湘快雪渔樵梦展览、大器今声展等等。同时,不同斫琴家有不同钻研领域,有的注重漆艺制作,有的注重声学研究,有的形制的创新等等,打开了台湾斫琴的风气。

程鸿媛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古琴教师

介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古琴办学情况。“龙人古琴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嘉庚学院合作设立了‘传统文化教室’。成立伊始,我们开设了《古琴音乐弹奏与欣赏》选修课程,自2019年9月起,又开设了《琴歌传习与欣赏》选修课程。经过4学年的发展,共开设了39个课程班,修习学生达700余人。目前每学期开设7个课程班,同时也非常注重古琴与同学们的专业结合,尤其是我们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打开耳朵现场欣赏、与琴曲相关文化结合的方式,让课程内容更加饱满、更加人文化。”

萧萧
台湾著名诗人

分享台湾明道大学龙人古琴古琴课堂的发展情况。设立龙人古琴课堂,让大学生,以及校外人士,都学习古琴的机会。并且将古琴与书法、诗歌、摄影、美术设计相结合,做不同样式的展览。在台湾,古琴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演的艺术工具,它可以结合其他艺术传承,作为一种综合的表现,让古琴成为古人美学生活,在今天的应用。

罗文玲
台湾明道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在台湾推动古琴和茶道教育的生活经验。依托台湾明道大学龙人古琴古琴课堂,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学生,甚至是外国留学生学习古琴文化。同时,用古琴与茶文化,把宋韵唐风文人生活带入学习当中。此外,分享了连续三年举办6次跨海峡的“古典的温柔,当代的敦厚”古琴人文艺术营,温柔敦厚就是诗歌的教育,更是古琴、茶道、生活的教育。

黄志禄
福建省民协古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秘书长

《滋兰阁琴谱》与《兰田馆琴谱》的比较。《滋兰阁琴谱》为目前仅知的清代台湾古琴谱抄本,传抄者为叶孚甲,抄于同治二年(1863)。该谱与泉州安溪琴人李光塽编著于乾隆二十年(1755)的《兰田馆琴谱》有着密切传承关系。从实际内容的对比,《滋兰阁琴谱》在指法符号、条目编排顺序,以及指法说明文字上,与《兰田馆琴谱》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其次,将两谱共同琴曲的进行对比,即《圮桥进履》《梧叶舞秋风》《水仙曲》等,它们在传承来源上的注记完全一致,而且调式、段数也均相同。此外,在乐曲的主要结构、旋律上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台湾古琴与具有地缘和血缘关系的泉州安溪地区的琴学系统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林荣森
台湾南投县文化局局长

分享南投县文化局关于古琴文化推广的计划,将邀请古琴老师,到文化局开设研习班,希望古琴这一项特殊的传统乐音,能够向下扎根,响遍台湾南投。同时希望,与福建保持紧密的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张期达
厦大嘉庚学院台湾籍副教授

“去年首届龙人杯闽台大学生古琴文化论文大赛,我指导的学生肖雨星,分析了哔哩哔哩网站古琴自媒体的现状。B站从2015开始有古琴视频,检索词条钢琴有九千多万,琵琶六千八百万,古琴一千七百万。古琴自媒体所发布的视频,镜头多数没有移动,只是呈现音乐。自媒体的定位相对明确,演奏,斫琴分流。当下古琴自媒体的发展,娱乐性较强,通常是结合热点事件,让民众看到古琴在不同音乐类型上的表现。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古琴的教学与宣传,现在不是很稳定,也就是说还在发展中。”

陈奕璇
台湾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学生

其认为古琴一种用音乐形式来表达的文化,用音乐的语言把文化本质的一些难以用文字表述的东西呈现出来,古琴最根本的独特是潜藏在它音乐的本体中。目前娱乐至上的时代,要保存好我们文化中最珍贵、最精华的审美高度、审美内涵,以及品质,而古琴恰恰是审美独特性最好的表达。古琴感觉起来既轻盈又沉静,变化多端而富有韵味,是一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的乐器。

曾韵筑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研究所学生
主要介绍古琴在台湾高校的发展情况。台湾古琴教育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是自1967年,梅庵派吴宗汉先生受聘于台湾艺专开始的。目前,古琴作为专业课程的有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文化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课程的形式多样,有主修课程、鉴赏课程,也有作为学校的通识课程,学生社团等等,促进台湾古琴教育多元化发展。

张锦冰
龙人古琴研究院副院长

谈到龙人古琴在对台古琴文化交流所做的一些工作。早在2010年,龙人古琴便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古琴论坛。从2014年开始,在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厦大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平台上,与台湾明道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台湾高校内设立龙人古琴课堂,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学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古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