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澳門特區政府架構以及公務員數目膨脹臃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市民、社會各界對此一直垢病,甚至有媒體批評特區政府過度膨脹,乃至出現了所謂官場帕金森定理現象(Parkinson’s Law)。
平心而論,公務人員人數膨脹並非完全是現屆政府責任,一定程度上亦有歷史遺留的原因,但特區政府政府及司長要撥亂反正,也是責無旁貸,現屆政府及司長亦有採取措施限制公務員數目上漲幅度,縱使如某部份學者所講:「公務員數目上升幅度仍然屬於合理範圍」,但顯然市民及社會各界對特區政府推進的力度並不滿意,尤其是在疫症下政府財政收入大減下,更加特顯出龐大公務員隊伍的巨大開支。
近年社會各界一直提出要加快推進公務員「橫向調動」或者「交叉調動」,以解決人手不均問題以及提升行政效率,其實目前已有一套人員流動的制度,例如調任、派駐、徵用、臨時定期委任、定期委任及調職等等,促使公務員橫向流動,但事實上流動的人員其實並不多,因為即使公務員想調職,他們亦沒有途徑去申請,而且即使有途徑,亦要得到三方同意,換言之這基本就是一個只有制度,而不能有效運作的執行機制。
早前特區政府曾經在立法會回應,表示會加快建立公務員橫向流動機制工作,羅彩燕議員就相關修法工作建議特區政府,應在尊重公務員個人意願前提下提高橫向流動誘因,以激發公務員調動的積極性,尤其應該提升調動制度所需的透明度和資訊,令公務員能夠充分了解部門需求以及職位需求、調職時間及培訓時間等,並且有需要檢討現行的領導主管通則的規定,並作出相應調整,加強部間溝通,做好人員調動交接。與此同時都需要考慮在提升調動誘因下,主動實施積極的橫向調職措施。
羅彩燕議員認為如果能夠落實上述有效的橫向人員流動機制,透過實際的法律制度和措施,相信能夠一定程度減免官僚主義、山頭主義、本位主義,私藏人才主義(Talent hoarding)等等,只有透過部門之間執行工作輪調(Job Rotation) ,令公務員能夠避免沉悶刻板工作,甚至能夠在崗位上發揮所長,才是真真正正提振公務員士氣,促進公務人員向上流動,以及一定程度上提升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