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澳門關愛兒童協會會長辛曉嵐始終堅信: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的穩定基石;而家庭的幸福感,源自社會政策對「人」的真切關懷。在探討現金分享計劃優化之際,我們呼籲:請守護現金發放的核心價值,讓這筆資金成為照亮萬千家庭日常、托舉兒童未來的「希望之光」。

現金分享是家庭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對澳門普通家庭而言,現金分享是應對生活成本的「緩衝墊」。數據顯示,本澳雙職工家庭年均生活開支達48萬澳門元,其中住房(35%)、教育(12%)、醫療(8%)構成「三座大山」。以社區為例,一個育有兩名學童的四口之家,每月需支付房貸約2萬元、兒童生活費及學習約5仟元,仍未計算其他生活上的雜費等開支,現金分享的1萬元相當於全家12.5%的月收入,可直接緩解「月光族」壓力,避免家庭因突發支出陷入財務危機。
現金的靈活性更體現在「家庭自主選擇權」上。有的家庭用它為孩子購買成長必需品;有的家長選擇為全家購買醫療保險,築牢健康防線;還有家庭將其作為「親子旅行基金」,創造難得的情感聯結時光。這種「按需分配」的特性,是消費券或定向補貼難以替代的。
兒童成長從「生存保障」到「發展賦能」的關鍵支撐,對兒童而言,現金分享是成長路上的「隱形翅膀」。協會追蹤調研發現,領取現金分享的家庭中,兒童每年新增繪本閱讀量達15本,參加興趣班的比例提升18%,眼睛保健及配置眼鏡、牙齒矯正等非必需醫療覆蓋率提高25%。這些變化背後,都是現金為家庭提供的。
更值得關注的是「跨境家庭」兒童。本澳約3.2萬名兒童隨父母居住珠海,現金分享若轉為限定消費券,將限制他們多種生活上的消費,維持現金發放,實質是守護這些「灣區兒童」的成長公平。
辛曉嵐結語;澳門是一座「以家為根」的城市,現金分享計劃的溫度,丈量著社會對「家」的尊重。當我們看見家長為孩子學費愁眉不展時,當我們聽見孩子說「爸爸用分享的錢給我買了新書包」時,便深知現金的每一分流動,都是對「家」的托舉,對「未來」的投資。
懇請特區政府在優化政策時,守住現金發放的「民生底線」,讓每個家庭都能在澳門這片土地上,從容養育孩子,安心規劃生活。這不僅是關愛兒童的應有之義,更是構築「幸福澳門」的根基所在。
(數據援引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24年家庭支出報告及協會追蹤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