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民众建澳聯盟主席、澳門福建同鄉總會副會長施家倫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召開。來自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施家倫在人民大會堂認真聽取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告訴記者,他特別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尤其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未來規劃和實施。今年兩會期間,他將圍繞促進琴澳規則銜接和要素流動、提供多元產業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旅遊業復蘇等相關議題提出意見建議,以便更好發揮制度優勢,拓展創新空間,為橫琴粵澳深合區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
“土地資源緊張、發展空間不足,一直以來是制約澳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瓶頸。”施家倫說,持續兩年多的疫情也衝擊著澳門以旅遊博彩為主的經濟,凸顯了產業單一、經濟韌性不足的弊端,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橫琴與澳門一水一橋之隔,具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過去幾年,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們熱切期盼橫琴能夠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支持和載體,高度關注琴澳一體化新體系和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新機制的建設。“圍繞琴澳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便捷互通,琴澳軟硬聯通,澳門居民便利融入等各個方面,我們提出了很多意見建議”,他說。
在珠海市橫琴新區,通過V-Tax遠端視覺化自助辦稅系統,後台服務人員可與澳門納稅人線上視頻辦稅。
2021年9月5日,頂層設計最終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橫琴粵澳深合區的四大戰略定位,即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並制定了2024年、2029年、2035年“三步走”目標。
“2024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2029年是澳門回歸30周年,而在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施家倫說,澳門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份子,積極參與這個“三步走”的目標設定和達成,也將全面彰顯“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
突破性的創新之舉在於重點實施“分線管理”模式,即橫琴粵澳深合區要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準開放的新體系,率先在改革開放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開發示範區,加快實現與澳門一體化發展。
“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被擺在了突出位置,”施家倫說,“國家各相關部委結合我們的建議,圍繞支持中醫藥、金融等多元產業發展先期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大力發展科技研發、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業。”

“雙區疊加”助力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雙區疊加”也讓來自澳門的代表們倍感振奮。早在三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十一個章節,詳細擘畫了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珠三角九市的未來發展藍圖。施家倫告訴記者,《綱要》的每個章節他都細細研讀過,“越看越覺得有幹勁兒!”
三年時間過去了,粵港澳三地在協同創新、產業協作、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基建對接、民生互通等方面不斷有新進展。這都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裡將形成一個‘價值窪地’,集聚各類高端創新要素,進一步帶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和高水準開放,”他說。
發展離不開人才。大灣區共建國際人才港是施家倫關心的一項議題。他說,隨著大灣區和深合區建設的同步推進,澳資企業和澳門居民加快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設。目前,已經有近5,000家澳資企業在橫琴註冊,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投身橫琴就業創業。
科技創新要先行。“未來橫琴將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中發揮極點支撐的作用!”施家倫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致力於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國內國際創新資源的合作。而珠澳是大灣區科技走廊的“一廊”和極點城市,國家和粵澳兩地均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近年來,澳門國家級實驗室和澳門的高校紛紛落地橫琴和珠海,成為暢通國內國際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身為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表示,當前中央和粵澳兩地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深合區的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深合區實施方案和橫琴規劃重新修編工作,為深合區建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相信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趨同澳門營商生活環境的形成,橫琴粵澳將成為“聯繫東西、面向世界”的重要開放合作國際平台。
“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澳門疫後的經濟復蘇和高質量發展,在疫情聯防聯控、供澳物資保障、多元產業發展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施家倫說,如今,廣東省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在舉全省、全特區之力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一批重大產業和民生項目也在加快落地,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