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道路以瀝青路面及鋼筋混凝土路面為主,過去瀝青路面由於使用期限短,質量參差等情況,難以應付本澳繁忙的交通承載量,使道路不時出現大小不一的坑洞及裂紋。除此之外,每當本澳暴雨過後,亦會出現渠蓋下陷和路面凹凸不平等問題,危及駕駛者及行人安全。立法議員施家倫表示,本澳於2021年起逐步選用高黏高彈性瀝青和質量更佳的骨料,促請政府儘快完成對新型瀝青使用情況的審視,並會否擴展至其他道路使用,以提升本澳公共道路的路面質量。此外,對於有駕駛者反映渠井不平問題,政府曾表示,行車路面的渠蓋底座易因長期受各類車輛的輾壓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陷或破損,正逐步更換出現問題的渠井的井框和井蓋,以改善相關問題,建議政府對全澳井框和井蓋進行評估以及交代更換情況。
施家倫表示,為解決道路質量問題,政府近年引進內地學術單位的新瀝青材料及技術,並於2021年起逐步選用高黏高彈性瀝青和質量更佳的骨料。同時,亦在本澳八個地方進行試驗,包括科學館前地、氹仔信安馬路、九澳隧道周邊等,據政府表示,初步評估相關物料至今使用效果理想。此外,公共建設局和市政署透過跨部門協調機制,統一了材料用料及驗收標準,在現時的招標文件中亦已列明材料規格及相關的驗收標準等要求,以及於同年委托國內道路專業的學術機構對澳門瀝青路面作整體評估,協助制訂瀝青道路的維修方案。
然而,不少駕駛者反映,目前路面起伏不平、損毀等問題,除了容易消耗車輛零件,有駕駛者更因此造成“自炒”,威脅生命安全,期望政府能夠公佈更多新型瀝青的使用情況,以及加大力度改善渠井下陷或破損,保障駕駛者的人身安全。與此同時,本澳受限於道路狹窄,車流量大,車道下佈滿管線等情況,加重了提升道路質量的難度,需要特區政府在現行的道路改善措施當中,繼續研究其他優化整體路面的可行性,讓居民切實感受到改善道路質量的措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