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經徵詢衛生局、社會工作局的意見,本局對立法 會 2021年11月24日第150/E97/VII/GPAL/2021號函轉來,何潤生議員於2021年11月15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2021年11月25日收到之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特區政府高度關注青少年精神及身心健康發展,已將“提升幸福感”列為《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未來十年非高等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增強其抗逆力及情緒管理,以及關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以下簡稱“教青局”)、衞生局、社會工作局聯同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及明愛生命熱線等於本年一月共同設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透過社會全方位廣泛參與,以聯防、聯控、聯動的協作機制,循六大願景開展65項實務工作,目前有87宗高危個案正在協調及進行追蹤跟進,倘發現學生出現安全風險會及早介入支援。教青局持續透過系統性的生命教育,包括學生輔導服務、調撥資源協助學校及團體開展工作、持續組織生命教育活動等,致力構建有效的支援學生網絡。截至11月,舉辦了9場精神健康及情緒壓力之講座以及培訓,逾1,000名學生、家長、教師及學生輔導員參與。
教青局推動課程改革,實施本地學制正規教育的“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把涵蓋心理和精神健康教育的“品德與公民”科,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讓相關內容的主題融入到學校課堂教學之中。教青局亦與專業出版機構合作出版《品德與公民》教材,針對小學至中學不同年齡的學生,提供自我欣賞、面對逆境、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懂得遇心理精神困擾時向專業人士求助等內容;持續豐富“品德與公民教學資源庫”,向教學人員提供更多與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相關的識別和防治等資訊。教青局持續與各輔導機構協調長期追蹤跟進高風險行為學生的個案,倘發現學生出現安全風險會及早介入支援,倘有需要可透過“懷疑精神疾患學生個案轉介流程”(綠色通道),協助安排學生直接到精神科初診及提前覆診,儘早處理。在學生輔導方面,教青局持續資助9間輔導機構及2所葡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為全澳學生提供預防性及發展性的學生輔導服務,以及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2021/2022學年增加資助聘請學生輔導人員至近300人,並為每間輔導機構增設一名巡迴資深心理輔導員,協同學校訂立校本學生心理健康計劃、開展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工作以及為有治療需要 的學生轉介醫療系統跟進。
衛生局於2019年調整了資助服務策略,鼓勵非牟利機構多走進校園和社區進行宣傳,引導有需要的青少年主動求助。社會工作局透過“分區協作聯網”與全澳六個分區的民間社服機構合作,開展提升居民的心理韌性及家庭關係的活動,並為出現較嚴重情緒及自殺問題的人士提供支援及輔導。透過熱線輔導服務,為有情緒困擾、自殺、精神及家庭問題的求助個案,提供即時的輔導和情緒支援。社會工作局持續與民間社服機構合作,於網絡宣傳及在網絡遊戲上推廣珍惜生命、樂觀正向等訊息;在學校推廣生命教育和生命守門人的活動,向青少年宣導正向心理。自2012年起,與本澳一所民間機構合作,以青少年身心健康為定位,為本澳10至29歲兒童及青年提供精神健康課程。透過社工及心理輔導員主動進入學校,向高小、中學和大專學生 提供各類正向思維教導。該計劃亦設立服務諮詢熱線,接聽青少年和家長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諮詢、服務資源與求助。
未來,教青局將持續透過主辦或資助舉辦各類有關健康生活教育活動、 親職教育活動、加強社區推廣及宣傳,以及推動學生參與社區活動、義工活動,豐富不同特質學生的學習經歷及人際網絡,協助其充分發展潛能、個性及興趣,促進全人發展及自我實現,建立健康正向的價值觀。
局長
老柏生
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