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28日
一、澳門婦女現況調查2022進展事宜
社工局早前委託研究機構於今年5月23日至6月19日進行澳門婦女現況報告2022調查,分析本澳婦女過去幾年生活狀況的轉變與變化趨勢。
由於此次調查時間涵蓋2018年至2022年,當中更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三年,因此,此次調查意義重大,將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本澳婦女生活、工作、心理等狀況的影響作出全面的瞭解。
請問司長:
有關調查現時進展如何?是否已經有初步調查結果?可否介紹一下,本澳婦女在過去五年尤其是疫情三年,生活、就業及心理等狀況變化趨勢?
政府回覆:
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婦女在過去三年從事正職及兼職工作,收入方面,中高收入婦女比例有所提升,超過一半的婦女月收入超過一萬八千元,婦女在社會及家庭中均擔當重要角色,在家庭開支及家務方面亦扮演重要角色。四成婦女參與社團及機構的活動,更有七成婦女表示自己是幸福的。
二、教師工作壓力事宜
疫情持續三年,給學校正規教育帶來較大影響。疫情反覆,學校教育面授課程不時暫停,教師只能以網課方式授課,增加教育的難度。疫情爆發時,學校等場所會作為全民核檢地點,教師亦需參與全民核檢工作。《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的實施,令教師需時間適應有關改革。雖然《私框》的實施令教師的授課節數下降,但疫下三年,教師工作量及工作壓力依舊繁重。
去年施政辯論期間,司長表示今年推出智慧校園先導計劃,令所有學校的學生起跑線一致,提高所有學校的教育水平,減輕教師壓力及工作量。有關先導計劃初期面向十所學校,下一階段希望推廣至所有學校。
明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繼續實施智慧教學先導計劃,應該就是司長去年所指的智慧校園先導計劃,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持續跟蹤和及時分析學生學習情況,讓教師能針對性設計教學活動,按學生學習差異佈置分層作業,達至個性化、精準化教與學,提升效能同時減低負擔。
不過,司長去年施政辯論時表示,教師在適應系統的初期可能會有困難或增加工作量。
請問司長閣下:
智慧教學先導計劃的實施成效如何?當局是否對計劃實施前後,教師工作壓力變化情況進行評估?有無改善?
政府回覆:
智慧教學先導計劃今年第一年實施,有十六間學校參與,局方一直與學校關注有什麽需要改善,現在很多學校正在進行培訓及建構,譬如智能題庫、智能組卷、智能批改,未來可以減輕老師工作量。現在批改三十張試卷很花時間,未來智能改卷按個鍵就可以改了。
三、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常態化事宜
目前,國際社會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基本共識是,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由於目前的新冠疫苗保護力有一定期限,這意味著需要一直打加強針。
請問司長閣下:
未來是否需要恆常性接種新冠疫苗,當局對此有何研判?目前,打完三針後的保護力大概能夠持續多久?當局有無相關數據?
現時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除去12歲或以上的中度或重度免疫抑制人士外,其餘只能接種兩針新冠疫苗,即使有家長想為子女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也無法預約。
請問司長閣下:
未成年人現時為何只能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會否放開第三針加強針?
政府回覆:
對於是否需要恆常性接種新冠疫苗,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都沒有相關建議,主要視乎病毒未來如何變異、群體免疫程度、疫苗的研發及效用持久性科學數據等幾個因素,這些都影響新冠疫苗是否需要恆常性接種。不過,肯定的是,接種新冠疫苗一劑的保護力可以持續六個月以上,所有十二嵗以上的人士都可以接種第三針,十二至十七歲免疫低下人士才可以接種第四針,所有十八歲以上人士都可以接種第四針。
四、應屆大專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事宜
教青局今年3月31日至5月14日開展應屆大專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以瞭解有關學生畢業後的計劃,包括擬投身行業、繼續升學升讀的課程類型、期望擔任的工作職位等,為特區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請問司長閣下:
有關調查是否已經有了初步結果?畢業生擬投身的行業、升讀的課程類型等在近幾年是否有所變化?擬投身到四大新興產業的畢業生有多少?
政府回覆:
有八成畢業生就業,有大概兩千人就讀於四大產業相關行業,政府希望透過獎學金的引導,如各科目的調節、頂尖學府領域的調節,引導學生就讀四大產業相關科目。學生也都越來越有興趣就讀四大產業。
五、“澳門青年專業發展計劃”事宜
明年度施政方針提出,以先導方式推出“澳門青年專業發展計劃”,透過與企業和機構合作,為本澳青年提供專業實踐和跟崗學習的機會,鼓勵其不斷學習,建立人際網絡,擴闊視野,加強專業發展及提升自身競爭力。
請問司長閣下:
有關計劃的具體運作方式是怎樣的?計劃的對象是哪些人群?有關計劃與勞工局在疫下針對應屆畢業生推出的“職出前程實習計劃”以及澳門青年到內地企業見習計劃等有何不同?
政府回覆:
澳門青年專業發展計劃對象為在職青年,政府已經與九間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有大型休閑企業,也有金融機構。會先在公司内部選拔有潛質的青年員工,政府與澳大一起為相關人員開辦培訓課程,培訓結束後,公司會派遣相關員工到内地分公司或境外分公司進行三至四個月的跟崗學習,令相關員工具有國際視野或跨地域能力。回來後,政府會再送其到知名學府培訓,令相關人員可以更好地向上流動。
六、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與一國兩制研習基地
明年度施政方針指澳門理工大學將成立一國兩制研習基地,但現時澳門理工大學已設有一國兩制研究中心。
請問司長閣下:
即將成立的一國兩制研習基地與現有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兩者有何關聯?有關基地建設的具體規劃和目標為何?現時憲法和基本法宣教資源分散,並不利於兩法統籌宣傳。明年是澳門基本法頒佈三十週年,整體上政府有何宣傳計劃?有無跨部門合作宣傳規劃?
政府回覆:
一國兩制研習基地與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性質是不同的。一國兩制研習基地主要整合理工大學校内資源,開展研學遊項目,專門爲了研學遊而設立的,希望吸引内地的學生進行研學遊,是高校市場化的一個嘗試。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是理工大學一個學術研究機構,主要以一國兩制理論實踐為研究對象,結合特區政府依法行政中跟基本法相關事項展開研究。
社文範疇會配合法務局統籌開展的基本法頒佈三十周年對學生和青年的推廣活動,教青局會一如既往開展憲法基本法宣傳推廣,譬如一些演講比賽等。
七、運動空間不足問題
近年,居民運動健身意識逐漸增強,對運動空間及體育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雖然政府透過不同途徑持續為居民創造運動空間,但仍未能滿足社會需求。早前有調查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現時大眾運動與競技體育運動持份者對場地資源仍呈爭奪現狀,可使用時段供不應求。
請問司長閣下:
面對社會對運動資源的爭奪,當局如何平衡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之間的需求?本人之前接到反映指,有運動員退下來後從事教練工作,但很多場地不能進行私人教授,當局如何解決其出路?
政府回覆:
政府盡可能平衡大衆體育和競技體育,澳門區内的一些體育資源、設施盡量給大衆體育使用,其他較遠的一些體育資源和設施,如運動員培訓中心,就會給競技體育使用。因爲大衆體育設施入場費非常便宜,政府有補貼,如果大衆體育設施給私人教練使用,會有矛盾,因此暫時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