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古樹名木作為澳門社會歷史的見證及人文生活的共同回憶,其保護對城市的生態、歷史、文化、教育發展具重要意義。2021年11月,《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更新並新增古樹32株,合共616棵[1],對比鄰近地區,澳門古樹的數量之多甚為突出,是澳門居民及城市的珍貴財產。然而,根據政府公佈消息,早前本澳有數株古樹因健康問題而枯萎或頻危,現存古樹名木數量於一年內減少至612棵,令居民關注本澳古樹的保育情況[2]。
經檢視政府相關清單,本澳古樹名木的健康狀況普遍一般,健康者僅佔當中少數,且本澳一直面臨「根腐症」、「褐根病」的挑戰[3],至今未見有效治療的手段,一經罹患只能延緩病情無法根治,更會因樹木根部的脆弱而出現倒塌風險,增加行人或行車危險;除此之外,本澳古樹亦面臨昆蟲及外來物種的挑戰,早前國家9個部門就聯合發佈通知,指出中國14個省份面臨美國白蛾入侵,且有在國內蔓延的趨勢4],有關情況值得當局重視。
儘管政府過去一直透過區域合作,邀請國家及鄰埠專家來澳進行樹木健康檢查及人員培訓的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疫情通關措施的改變下,有關工作的開展受到限制;另外,據了解,本澳樹木管理相關部門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雖現時日常的樹木維護工作主要由外判公司負責,但人手的不足亦影響到兩者之間的溝通協調及樹林管理的質素,即使有關部門努力維護,亦力有不逮,同時加大了古樹名木保育的難度。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 針對現時本澳古樹名木的健康狀況,以及出現枯萎的個案情況,請問當局未來在相關保育工作方面有何優化計劃及部署,以確保本澳古樹名木資源的永續發展?
- 針對國家發佈的防控通知,請問當局本澳目前樹林保護方面有否面臨有關挑戰,或相似的外地物種入侵?另外,請問當局現時有否針對上述情況制定應急預案,現時相關管理部門的資源又是否足以應付可能的挑戰和工作?
- 隨著《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中增種植5000株樹木的預期性指標[5],以及未來東區-2的綠地規劃[6],可預視有關樹林管理部門的工作負擔將進一步增加。請問當局在相關人力資源的配置上有何具體部署,以應對日益繁重的工作和任務?此外,參考外地經驗,樹林管理人員及方式有專業化的趨勢,如增加樹醫生數量及引進專門的檢查輔助犬,請問當局未來又會否跟隨有關方向以優化本澳樹林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