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文化 打造中西文明互鑒的「文化金名片」

打造中西文明互鑒的「文化金名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提供主要動力。

潘維 胡雪琰

「經濟適度多元化」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正確和必然的選擇。然而,回歸二十五年來,「1+4」戰略的推進舉步維艱,橫琴島已成為內地的又一城市「產業園區」,難以匹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初心。很多人看出:因為擁有東亞最悠久的中西文明交流史,澳門天然具備文旅產業的世界比較優勢。澳門特區政府也一直在大力促進文旅產業。澳門藝術節、國際音樂節、中葡文化周、國際藝術雙年展等品牌活動已成文化盛事。然而,澳門文旅業還有巨大的待開發潛力。本文提出五條政策建議,結論是,全面仔細的頂層設計,能讓澳門在33平方公里內打造出一張中西文明互鑒的「文化金名片」,與「博彩業金名片」相得益彰。

一、澳門「中西文明互鑒」的厚重歷史

直到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和上海開埠之前,澳門是中國乃至東北亞與西方交流的最早據點和第一重鎮。在澳門打造文化交流「金名片」也是「順其自然」。

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橋樑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初的明朝末年,迄今已有五百年歷史。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1513年葡萄牙人阿爾瓦雷斯船長率船經澳門進入珠江口,早於葡萄牙人麥哲倫的船隊在1522年完成首次環球航行近十年。荷蘭人首次到達日本是1600年;而1553年葡萄牙人就獲准在澳門上岸搭棚存貨。1557年明朝政府更正式批准葡萄牙人在澳門「築室居住」,按年繳納地租。此後澳門成為西方船舶進入中國的門戶。直到鴉片戰爭前,外國商船駛入廣州港均須先停泊於澳門,等待中國官方准其進入珠江口的文書。康熙朝沿用明朝規定,凡西洋人進京效力,須「由澳門查驗具奏,給票入境」;被逐出境時亦「押赴澳門,搭船回帆」。上海開埠後,服務外國公司的第一批「買辦」也來自澳門。寫作出版中國現代政治學第一本著作《盛世危言》的鄭觀應是澳門人,也是中國近代買辦的第一人。

澳門曾經是西學東漸第一站。澳門「聖保羅學院」始創於1571年,是天主教赴華培訓基地,1594年從「公學」升格為「學院」,而今的「大三巴牌坊」是學校教堂立面的遺址。來華和去日本及朝鮮的傳教士先來澳門學習,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中西文明交流先驅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均先在澳門學習,從澳門出發,最終埋骨北京阜成門外。從澳門進口「紅衣大炮」是中國熱兵器發展的里程碑。明末應邀攜炮參與遼東戰事的葡國雇傭兵團隊已抵達湖南,若非被崇禎帝緊急叫停,他們溯水而上有可能救明朝一命。

澳門城市風貌是中西文化互鑒的典型。各類城市建築與各種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和諧共生,形成多元社會文化格局。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涵蓋20多處地標建築與廣場。澳門各類中外廟宇鱗次櫛比,小而美、各具特色。同時,澳門不僅有葉挺將軍的故居,更是冼星海同志的故鄉。《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是中國抗戰歌曲的脊樑。

澳門每年吸引四千萬遊客,幾與泰國相當。但問題也明顯:內地年輕人的文化水準在提升,來澳門基本不參與博彩,聽完演唱會或看完體育比賽的當晚就回內地住宿。因此,澳門旅遊業的收入與遊客數量不匹配。而今博彩業已觸及硬天花板,澳門經濟前景堪憂。以厚重多樣的歷史遺產為基礎,若予精細策劃,澳門能夠打造出中西文明互鑒的「文化金名片」,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提供主要動力。

二、五點建議

為在澳門打造「文化金名片」或「中西文明互鑒的重要窗口」,本文提出如下五條建議。

第一,精緻的城市規劃與舊城的藝術化改造。澳門政府繼承了當年打造「路氹新城」的氣魄,規劃關閘輕軌東線延伸,預計2028年完工。但澳門城市建設有「燈下黑」問題,問題主要來自廉價、粗糙的設計,比如路環山區、郊野公園、荔枝碗造船博物館周邊環境等。建議重金邀請世界著名的城市設計和城市藝術專家,依每半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間網格規劃澳門的建築、道路和軌道交通,務使不忽略、不浪費33平方公里的每寸土地,務求城市規劃比新加坡更精細、精緻。一方面,規劃和設計北部老城區的棚戶區改造,特別是舊建築的內部改造和外立面藝術設計,讓關閘周邊從「貧民窟」變身為有軌道交通直達的、美輪美奐的藝術文化區和中高端住宅區,也為其他居民區的外立面改造做出示範。另一方面,機場、碼頭、交通樞紐等「門面」場所,也應在內外裝飾上帶有濃烈的世界藝術文化特色,與各大酒店內濃厚的世界文化裝飾交相映襯。

第二,打造以眾多博物館和廟宇為核心的5-7條文旅線路。吸引各地民間投標、投資,讓澳門成為世界小型博物館和廟宇之城。每條線路各具風格、也都點綴餐飲、徹夜酒吧、豐富的文藝活動、藝術品交易市場(畫作,雕塑,文玩),讓遊客打賞自己喜歡的博物館和演藝節目,也記錄每個場所遊客的數量和駐足時間,讓投資經營者分享利潤。同時各線路配置隨處可見有遮陽擋雨傘的休閒座椅,供遊客駐足休憩。澳門目前每年有四千萬人次的遊客,5-7條文化藝術旅遊路線將大大增加遊客在澳門過夜和餐飲的機會,是澳門經濟多元化的希望。

第三,打造以多條文旅線路為依託的世界演藝之都。類似拳擊出名要去拉斯維加斯,唱歌劇出名要去維也納金色大廳,澳門要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流行文藝的演出之都,成為各種才藝、歌唱、歌舞、雜耍、快閃等團隊出名的快捷高效通道,以及世界最大的小型文藝表演的仲介交易場所。結合旅遊線路,還可打造百老匯式歌舞表演的固定場所,打造易與觀眾互動的眾多室內外小型表演場地,吸引「網紅」來「快閃」。每日通過官網和入境口岸發佈每條文旅線路的每日節目單,包括可留作紀念的紙質版,而且每月舉辦向全世界公佈的各類演藝評獎和發獎活動。

第四,打造國際交流之城。政治外交與文化及文明交流向來一體兩面、互為因果。出於面向未來的戰略考慮,建議放鬆對澳門的外交管控,讓澳門不僅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也成為亞洲和世界學術及資訊交流的重鎮,還成為中國外交及對台工作的特殊平台。澳門地域狹小,小而美,亂中有序,特別適合螺螄殼裡做道場。

第五,相應的橫琴島定位調整。打造「文化金名片」需要騰挪出澳門的空間,就需要相應調整橫琴島定位。橫琴可以從內地城市「產業園區」模式和「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兩制融合」試驗區,轉向「澳門大學模式」,即有期限和有償的土地租賃制。在操作層面上,「澳大模式」指的是:把目前的橫琴一線關外推到目前的橫琴二線關,把橫琴島整租給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嚴禁博彩業為條件,每四十或五十年為一期,由全國人大批准續租。為什麼要在橫琴實行「澳大模式」?其一,「澳大模式」解決澳門發展的地理空間限制。其二,「澳大模式」解決粵澳深合區政府的「協同」困境,究其本質是「兩制融合」與「一國兩制」的底層邏輯張力。其三,「澳大模式」代表「一國兩制」的理論創新,拓展了兩制空間界限的定義。其四,澳門大學非常成功。在10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僅占1平方公里,卻是收益最高的土地。其實,澳門的各種民辦中、小學也各具國際特色,惟校園極其狹小。若邊檢口岸外推至全島,澳門大量居民會隨校遷徙至橫琴。目前看,「產業園」模式與澳門關聯度最低,而高端教育產業、高端醫療和康健養老及其伴隨的高端房產,還有個別項目的競技體育,是橫琴最能與澳門直接相關的產業。回歸後的澳門完全沒有「一國」問題,主權牢牢掌握於我。真問題是對「兩制」經濟效率的評估。劃歸澳門管轄後的橫琴島有再容納兩百萬居民的潛力。有居民才有買賣,有買賣才有經濟繁榮。

(潘維為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胡雪琰為該系博士研究生)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